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通辽

一条河的复苏 一座城的共情

  在西辽河水从开鲁县总办窝堡水利枢纽奔流而下的沿途,许多通辽人追着水头一边行走一边拍摄记录,通过网络媒体分享西辽河来水的喜悦;

  在科左中旗门达镇四合村,当西辽河干流水头到达教来河汇入口并与下游既有水面实现连通,村民自发放起了鞭炮,庆祝“母亲河”重获新生的历史时刻;

  在网络平台关于“断流27年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的报道评论区,网友们纷纷热议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这一重大胜利,表达着让西辽河水常年流淌的渴盼;

  在主城区辽河公园,前来观水戏水、拍照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都想让这一代表着家乡的标志性河流,刻印在记忆深处、珍藏进时光相册……

4月8日拍摄的西辽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自4月10日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以来,通辽人围绕“母亲河”复苏的话题就没有停止过,对“母亲河”关注的目光和热情就没有冷却过。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条河的复苏催生了一座城的共情?

  这份共情,来自集体记忆的复苏

  西辽河是七大江河之一辽河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流绝大部分在通辽市境内。从303国道进入通辽市主城区,一座“辽河魂”雕塑迎面而立,深情凝望着不远处的西辽河。

  “你穿越了时空,穿越了荒漠,孕育了一片片壮美辽阔……”正如歌曲《西辽河,我的母亲河》中所描述的那样,这条承载着乡愁的“母亲河”,是通辽人心中永恒的集体记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记得住乡愁。乡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归属和故土情结。而西辽河,无疑是通辽人心中那片美丽家园的重要象征。

  从西辽河诗歌创作会,到以西辽河命名的辽河旅社、西辽河大桥、辽河公园、辽河大街等,这些都是西辽河的记忆与情感在人们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2024年5月15日,在通辽市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沙地上绿意盎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曾经,西辽河断流是人们心头的一种缺憾。如今,“母亲河”的复苏唤醒了人们对昔日美好的记忆,为乡愁提供了最熨帖的安放。

  “西辽河水啊,通辽人盼得太久了!”“想念家乡!我是吃西辽河水长大的!”无论是年逾七旬的本土摄影家,还是身处异地的创业者,这些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人们的话语,汇聚成了对西辽河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少年得见大河壮阔,白发重拾少年情怀。面对大河重生,念兹在兹的我们怎能不心生波澜!

  这份共情,来自生态战役的胜利

  唯有爱之深、盼之切,才有志之坚、行之毅。

  为让西辽河重现生机,为让美好常在、乡愁永续,一代代通辽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西辽河畔描绘出一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动人画卷。

这是在奈曼旗西孟家段村拍摄的西辽河干流(无人机照片,2022年8月17日摄)。新华社发 王金 摄 

  西辽河见证,我们全力加快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建设,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基本完成,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4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86%,绿色成为通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西辽河见证,我们全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打造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2024年全市农业灌溉用水同比节约8.26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位平均值较2020年回升了0.55米,走出一条农业增产和生态节水双向奔赴的新路子;

  西辽河见证,我们全力推进西辽河流域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扎实做好“量水而行”各项工作,全面开展重点河流“清四乱”回头看暨“清槽行动”,有效保障了生态水量回补和水流顺畅下泄。

  在水利部的统一调度和各方的协同努力下,“母亲河”终于重获新生,通辽在这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母亲河复苏行动”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路虽远,行则将至;愿虽艰,持则可圆。面对大河畅流,倾力而战的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 

  这份共情,来自文化脉络的赓续

  水流连接了“水脉”,更接续了“文脉”。

  西辽河之水从远古流淌而来,滋润着沿岸的生灵,传承着文化的基因,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

  西辽河文化,既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通辽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27年来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记者 山丹 摄

  近年来,通辽市积极推进西辽河流域考古发掘、保护利用、研究阐释和宣传推广工作。累计完成勘查面积约540平方公里,发现先秦遗址361处,为文明起源研究奠定了实物基础;连续三年举办西辽河文化论坛,形成学术报告40篇和近200万字研究成果,系统性阐释了西辽河文化历史脉络;打造“从西辽河走向大中华”数字文明馆,通过116件数字文物展现流域多元一体文化进程;成功推出“日出西辽河”全媒体传播项目,系列产品全网点击量突破2.32亿次……

  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特聘教授、西辽河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表示:河流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载体。“母亲河”的复苏重现了“文化河流”的精神内涵,必将使西辽河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使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更加蓬勃。

  以文化人,以文润城。西辽河的复苏,激荡着通辽发展的时代强音。面对大河奔涌,一往无前的我们怎能不壮志在胸!

  西辽河全线过流不是终点,而是一条河和一座城和谐共生的新起点。

  评论员/李争 赵彦臻 白菊花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