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突发火情并蔓延至晋城市陵川县。火情发生后,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迅速响应,调派1100余人星夜驰援,在太行山脉鏖战整整6个昼夜,转战4处火场……扑救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火场多个区域的明火已被成功控制,目前,驰援力量陆续返程归建。

“我是党员,我上!”
“我们抵达火场集结地时已经是晚上了。抬眼望去,远处浓烟滚滚,整座山被火光映得通红,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烧焦味道。”赤峰市森林消防支队28岁的消防员白依飞回忆道。这支刚刚经历长途奔袭的队伍,毅然选择连夜奋战,向火场发起猛攻。
中队长邵麟杰迅速研判火情,下达作战命令:组建风力灭火机攻坚组,采取“强攻推进”战术直插火头。白依飞喊道:“我上,我是党员,这种时候必须冲在前面!”
背起沉重的灭火机,白依飞向着近乎垂直的70度陡坡发起冲锋。脚下岩石尖锐如刀,每一步都伴随着打滑的危险,他手脚并用,在陡坡上艰难攀爬。跌倒、爬起、再跌倒,手掌被岩石划破,却始终未曾停下脚步。身旁是熊熊燃烧的烈焰,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生死一线间,白依飞咬紧牙关,终于在数小时后抵达火线。
扑面而来的热浪如同滚烫的铁板,白依飞左手用防护手套护住面部,右手稳稳操控风筒,大吼着为队友鼓劲:“稳住!咱们一定能拿下!”
攻坚队员们默契配合,交替用风力灭火机相互降温,在烈焰与浓烟中组成移动的防线。汗水浸透了战斗服,在高温炙烤下迅速蒸发,留下层层盐渍,而他们的眼神却愈发坚毅。经过彻夜鏖战,肆虐的火头终于被成功压制,当白依飞拖着疲惫的身躯撤下火线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

“名副其实的灭火能手”
太行山脉腹地,林木燃烧的浓烟肆虐翻滚,火头在阵风助推下形成十余米高的火墙。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一中队分队长范晓彬没有丝毫退缩,此时防烟面罩、防火服、头盔上早已布满焦痕与层层灰烬。32岁的范晓彬扎根森林消防一线已有13年,先后参与2015年“4·30”秀山、2016年“5·31”阿巴河、2016年“6·2”汗马自然保护区及2024年“6·2”山西古县特重大森林火灾扑救等国家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是队里名副其实的灭火能手。
连续12小时的高强度作战,让攻坚组队员们布满血丝的双眼写满疲惫。脚下沟壑纵横的山地如天然迷宫,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碎石滑坡的危险;易燃的油松与腐殖层持续助燃,火舌借着阵风不断撕开新的缺口。范晓彬紧攥对讲机,死死盯着不断变化的火情图——这是他与火魔较量的“战场地图”。
“二组迅速后撤!”急促的指令刚落,山脊线骤然炸开巨大的火龙卷。呼啸的烈焰瞬间形成火旋风将队尾两名指战员逼向悬崖边缘。消防员朱日赫的面罩被飞石击中,滚烫的气浪瞬间灼伤呼吸道。范晓彬立即带领水泵组迎着烈焰突进,高压水枪喷出的水幕与火墙激烈碰撞,腾起漫天白雾。他忍着脚踝扭伤的剧痛,指挥队员从左翼包抄,战术手电的光束穿透浓烟,在黑暗中勾勒出生命通道。当最后一名队员安全撤离,范晓彬单膝跪地扶住岩壁,才松了一口气。

“队伍中的定海神针”
“一组携带2台帕克水泵、50根水带,向东南火头推进铺设!二组立即架设水囊,启动森之盾重型水泵保障供水!”在山西省陵川县熊熊燃烧的火场,赫隆手持对讲机沉着指挥。这位29岁的森林消防班长,自2016年入伍以来,凭借9年的淬炼,先后获得一次三等功、5 次嘉奖和两次“优秀消防员”称号,早已成长为队伍中的“定海神针”。接到出动命令,赫隆所在的通辽市森林消防支队摩托化行军23小时,跨越1450公里火速驰援。
面对太行山区植被茂密、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传统扑火手段难以奏效。赫隆果断打出“水源泵+消防水车+加压泵”串联的“以水灭火”组合拳——这是他在无数次实战中打磨出的制胜法宝。随着指令下达,水带手如灵巧的织网者在陡坡间穿梭铺设,水泵手精准调节压力,水枪手迎着烈焰形成白色屏障,整个作战单元配合默契,将平日训练成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场与火魔的鏖战中,赫隆带领的水泵分队创下惊人战绩:累计铺设18公里水带,扑打4.8公里火线,清理上百处烟点,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水长城”。

“油锯手、水枪手跟我来!”
“水泵、油料等装备利用山猫全地形车运送,水泵分队携带所有水泵,带足水带、三通接口和水枪头……”乌兰浩特森林消防大队的对讲机里,大队长杨曙光精准下达指令,战术手电的光束扫过整装待发的队员们。
杨曙光今年39岁,2009年6月入伍,扎根森林消防一线16年,先后参与2015年“5·31”、2023年“4·08”中蒙边境火堵截及2017年“5·2”“5·17”重大森林火灾扑救等国家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4月13日晚上,杨曙光所在大队随兴安盟森林消防支队星夜启程,跨越两千公里驰援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森林火灾。经过两天两夜的摩托化机动,他们15日傍晚抵达集结点,顾不得满身疲惫,便立即清点装备投入战斗。
到达山下,山风裹挟着燃烧的松针扑面而来。火线在眼前分叉成三条火龙,顺着近70度陡坡直扑山下的针阔混交林。
“油锯手、水枪手跟我来!”杨曙光带着油锯手劈开荆棘,水带手和水泵手依次跟进,5台水泵的轰鸣声瞬间划破夜空。“3号水泵给油!”随着指令下达,高压水枪撕开火线缺口,队伍沿右翼发起猛烈攻势。凌晨2时,当杨曙光带着一中队中队长蔡明扑救到另一个山头时,突来的飞火引燃山下灌木丛,火线外侧形成上山火迅速蔓延。千钧一发之际,杨曙光对着对讲机嘶吼:“3号水泵停水,沿线兄弟们扔掉水带,抓紧下山!”一中队指战员迅速冲下陡坡,没过10分钟,烈焰便吞没了刚撤离的山头。“好险!”杨曙光瘫坐在焦土上,干裂的唇边漾起一抹劫后余生的笑容……
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巧珍(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