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林郭勒盟广袤的草原与湿地间,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生态义警”成为候鸟保护的重要力量。他们中有牧民、摄影爱好者、护林员,凭借对当地环境的熟悉,与公安机关协同构建起立体化的生态保护网络,让候鸟迁徙的每一片栖息地都有了守护者。
盟公安局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创新推行“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生态警务工作机制,将专业警务力量与群防群治资源深度融合,全盟已招募首批“生态义警”队员50名,形成“警民携手、全域覆盖”的保护格局。以正蓝旗为例,当地将牧民和摄影协会成员纳入保护网络,建立“发现线索——快速处置——反馈奖励”闭环管理模式,将以往依赖增派警力的传统保护模式,转变为“全民参与、全民尽责”的新生态。
“生态义警”作为基层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构建起守护绿水青山的“移动前哨”,他们以放牧、摄影等日常活动为载体,将巡查工作融入生活场景,足迹遍及草原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正蓝旗生态义警大队副队长鲍明珠感慨道:“生态义警大队成立后,开展了大量巡查工作。2024年冬天巡查时,我们发现了罕见的北极长尾鸭,这不仅证明当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更刷新了锡林郭勒盟地区的鸟类记录。”
2024年生态义警大队成立以来,已向公安机关提供问题线索160余条,经核实有效线索22条,与公安机关深入农牧区宣传13次,发放法治宣传单2400余份,充分发挥了群防群治力量在补充警力方面的作用,有效化解社会安全风险。(赵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