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翻飞间,蒙古族绣娘将丝线化作致富的纽带;桦树皮上,鄂伦春族匠人以刀为笔刻画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图腾……北疆大地上,一幅以文化为底色的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一个个跃动的画面告诉人们:当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传统文化不仅能绽放时代光彩,更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
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保存,而是浸润在日常中的生生不息。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蒙古族刺绣从生活点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规模产业,数万绣工实现灵活就业;桦皮工艺从生活用具跃升为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五百万元;30所后备人才学校培育新一代“曲棍球少年”,乌兰牧骑将竞技场景编成歌舞《曲棍球的故乡》,民宿主人用球棍元素装饰客房,衍生出“赛事+文旅+衍生品”的全产业链条……内蒙古以北疆文化建设促民生发展,把一门门技艺做成一个个产业,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技艺的复兴,更是一种既传承文化基因又赋予经济价值的创新发展范式。
传统文化绝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展品,而需要通过现代设计、市场运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内蒙古积极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加强各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让民族特色焕发新光彩的同时,助力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曲棍球赛事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演艺等多业态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化发展开辟就业新空间……实践证明,文化传承完全可以与群众增收“双向奔赴”。当农牧民通过一针一线鼓起腰包,当手艺人凭借传统技艺获得尊重,当一间桦皮工坊一年吸引5万多人次体验,文化传承也便有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生态环保。从刺绣产业的落地转化,到桦树皮资源的科学利用,再到曲棍球竞技人才的团队培养,内蒙古传统技艺的发展始终与生态理念同频共振。林业部门科学规划桦树采伐,手艺人创新使用库存树皮,设计师将边角料再造为文创饰品,桦皮工坊实现“零废弃”生产。当体验者在这里触摸文化脉络时,他们参与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手工实践,更是一次生动的生态环保教育。
传统文化既承载着传承的使命,也潜藏着发展的机遇。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能打造更多经济增长新引擎。期待更多地区执文化之笔绘发展新篇,把传统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把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来源,实现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周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