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用AI点燃梦想火花

  “20年后,我想当一名演员!”当宁波市镇海区崇正书院601班学生王晨说出自己的梦想时,转身就在大屏幕上看到了20年后成为“演员”的自己——时髦的发型,帅气的五官,嘴角露出一抹迷人的浅笑……这是发生在语文课上的一幕,老师用AI助孩子“梦想成真”,孩子们看到20年后的自己不禁两眼放光。

  这种利用AI技术为学生打造震撼心灵的梦想可视化体验,是AI进校园最动人的打开方式:不是冰冷的机器替代,而是温暖的梦想催化;不是技术的形式炫酷,而是教育的本质回归。

  AI技术在这堂语文课中扮演了梦想镜像的角色,它突破了传统志向教育的抽象性,将未来的可能转化为眼前的真实。当学生刘云硕看到自己成为流行病学专家的模样,当王心阳目睹作家版的自己,这种视觉冲击带来的心理震撼远胜千言万语的说教。AI生成的形象恰如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面容的变化,更是梦想具象化后的心理认同。这种自我投射效应可以增强学生的目标感,使原本模糊的职业想象变得清晰可触。

  同时,这种实践有利于呵护那些被标准化评价掩盖的独特天赋。三名被认为成绩一般的学生分别说出美食主播、游戏主播、服装设计师的梦想,在AI技术的呈现下获得了与其他职业同等的认同。这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数论的桎梏,诠释了行行出状元的内涵。当技术被赋予这样的人文视角,教育评价也走向了百花齐放。

  另外,这种AI应用模式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范式。老师将AI与古诗教学结合,让李白杜甫穿越古今对话;将AI与口语交际、主题作文融合,打造“造梦计划”,体现了技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智慧。面对学生的迷茫与焦虑,“20年后的我”这一设计也有助于学习意义感的提升。当学生看到梦想成真的自己,当下的努力便与未来发展建立了情感联结,而这正是教育技术应用中最稀缺也是最珍贵的。

  当然,再逼真的图像也只是梦想的起点,真正的成长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既用AI点燃梦想的火花,又引导学生理解实现梦想需要付出的努力;既展现未来的美好图景,也培养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教育科技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替代教师,而在于拓展教师影响心灵的能力;不在于展示技术本身,而在于唤醒每个生命的无限可能。在AI的辅助下,教师能更好更直观有效地启发学生内心深处梦想的种子,这既有科技高度又有人文温度的教育创新,或将是未来校园最动人的风景。 (苑广阔)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