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论评论

让好作风在“泥土地”扎根生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指出,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应当做到“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提高为民服务本领”。作风实,风气正,方能聚民心,兴乡村。基层党组织须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务实,让好作风在“泥土地”扎根生长,以优良作风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就看基层干部。”农村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村口板凳上的家长里短,是群众观察干部作风的“放大镜”;田间地头的攻坚足迹,是检验干部担当的“试金石”。从危房改造到产业帮扶,从矛盾调解到环境整治,农村干部的每一次走访、每一项决策,都在无声中塑造着群众对党的认知。基层党组织要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组织干部原原本本学、逐条逐项悟,做到对纪律规矩心中有数、执行有力。引导基层干部以身作则作表率、躬身力行强作风,自觉维护党的好形象,让群众更直观地看到党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决心与行动,让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沃土中愈发坚实。

  干部作风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能否第一时间冲在一线;面对群众诉求时,能否换位思考耐心倾听;落实惠民政策时,能否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看一名基层干部作风是否优良,就要看他心里是不是时刻装着群众,行动上是不是处处为了群众。基层党组织要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于村务公开栏细致公示、在群众监督下坦荡履职,鼓励群众成为农村治理的参与者、村务决策的见证者,多维度、全方位对农村基层干部“把脉”“打分”。把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矛盾集中的高频问题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领域,聚焦低保评定、土地征收、惠民政策落实等重要敏感事务,做到群众需求“秒响应”、办理进度“全公开”,在快办快结中诠释为民作为,在立行立改中彰显扎实作风,让好作风成为基层干部最鲜明的标识。

  作风正方能事业兴。基层干部作风的改进,最终体现在实干中,体现在干事创业的成效上。《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的印发和施行,规定了行为规范、管理监督和责任追究,清晰地划出了“红线”,标明了“禁区”,目的不是束缚农村基层干部手脚,而是为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行使权力打好基础、指明方向。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加强教育引导,让干部把守纪律、讲规矩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也要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引导干部在安全线内放手干事、干净干事,敢于啃下乡村工程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等“硬骨头”,大胆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和路径,确保在村集体经济增收、民生福祉提升、生态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中取得实效,努力干出成果,干出威信,干出好风气,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成效为抓好作风建设作注解。(作者:周璐洁、吴郡怡)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