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头市青山区富南社区,每周六的“居民会客厅”总是热闹非凡,居民们与社区干部围坐一起聊家常、议实事。从楼道杂物清理到屋顶漏水维修,从停车位规划到居民新需求,这些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在围桌议事的场景中得到妥善解决。“小客厅”撬动大治理,勾勒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彰显了服务群众的温度与情怀。
“居民会客厅”的最大亮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社区服务的壁垒,将服务窗口变成了“唠嗑角”。这里没有正襟危坐的汇报,只有端着茶杯唠家常的居民和社区干部。居民可以随时推门进来,与社区干部围坐茶几旁畅所欲言。如此轻松愉快的沟通方式,不仅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也让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与关怀。
基层治理的痛点,往往在于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困境。“居民会客厅”的创新价值在于通过平台搭建,激活了“社区+物业+业委会”的三方联动机制。在“居民会客厅”里,三方以平等姿态共商共治,形成了新的治理格局。物业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提供方,业委会从监督者转变为协调者,社区则从“单一主体”升级为枢纽角色。这种结构重塑,不仅赢得了居民的广泛好评,更在治理生态的培育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居民会客厅”将治理场景转化为生活场景,让社区从“管理单元”变为“精神家园”,创造了“无事常来坐”的情感磁场。这一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将服务做到居民心坎上,就能激活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暖一公里”。
“居民会客厅”虽小,却承载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与大情怀。富南社区的探索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围桌议事”的烟火气里,落在“马上就办”的行动力中。期待更多“居民会客厅”在城市角落生长,用“小空间”承载“大民生”,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