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警惕“色情化”手办流向未成年人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团伙制售黄色手办被认定为淫秽物品犯罪案。从手办工厂老板到文员12名被告人被判决犯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刑期从四年九个月到判一缓一不等。

  从案情看,这件案子在认定层面并不复杂。除了判决书提到的一款手办,案涉的多款手办在是否属于淫秽物品上均无争议。之所以引发热议,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手办面向的消费群体一部分是未成年人。

  作为动漫、游戏中人物的衍生模型,手办在青少年群体中广受欢迎。但不得不警惕的是,随着手办这种新兴业态的市场逐渐扩大,不少不良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在手办等产品的制作和销售环节打起了擦边球。

  此前《法治日报》的一篇报道就显示,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身边所谓的“美少女”系列手办,竟然是全裸的;2023年12月,央视《焦点访谈》也曾揭露生产销售黄色手办产业链,在直播和网购平台售卖。

  主要面向青少年市场的手办,竟大打“色情牌”,必须予以制止。而这样的乱象频繁被媒体曝光也表明,此类手办在制作和销售的监管层面也还存在漏洞。

  要明晰的是,相比成年人而言,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现实生活中,如果任由这些黄色手办中的很大一部分流向未成年人,无疑会对未成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对此,有关部门必须强化相应的监管,持续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此番审判机关依法对相关涉案人员予以判刑,无疑就释放出了相应的信号:手办制作和销售不容与色情挂钩。

  不可否认,对于手办这样的新领域,在市场初期必然会面临监管缺失的局面,但这不是“监管慢一步”的理由。除了这种典型案例的判决外,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销售平台,针对这类产品的常态化监管也需加强。

  此外,哪些产品能够售卖,哪些产品不能卖,平台应有明确门槛。同时,也要加强与监管部门联动,对那些可能打擦边球的商家,不能手软。(苏士仪)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