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满洲里

​教育之光照亮学生前行之路

  图为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学生参加特色陶艺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光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和未来的希望。近年来,满洲里 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似一幅壮丽的画卷徐徐展开。从修缮校舍到配备先进教学设施,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数字化转型发展,从“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到全方位育人工程的打造……每一步都是满洲里市教育事业阔步向前的见证。日前,记者走进满洲里市部分中小学校,感受满洲里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丰硕成果。

  “泽雍,又是新的一天,上课认真听讲,课间注意安全。”早上7点30分,满洲里 市第十二学 校门前车水马龙,学生家长姚瑶在校门口一边叮嘱,一边目送孩子通过智能闸机通道进入校园。“我们一般都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然后目送孩子刷脸进入学校。如果给孩子请假,老师会在系统上报备,家长也能够及时看到。校门口由值周老师、家长护学岗和交警共同维护秩序,一起保障孩子们的安全,觉得很放心。”姚瑶说。

  据满洲里 市第三小学教务主任张丽坤介绍,这些作品是学生们在“古风新韵”课程上亲手制作的,包括古代的配饰、服饰、古代工艺品和古代的玩具。作品要经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赏析+实践”的过程,都是师生心血的结晶。“我们开设‘古风新韵’系列课程,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既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和艺术表现力,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创作和欣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作为拥有105年历史的百年老校,满洲里 市第三小学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开设了书法特色课程。教室里,学生们正认真地临摹着古代书法家的作品,一笔一划尽显专注。正在学习书法的史欣然说:“老师还将国学经典融入到书法教学中,让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满洲里 市第三小学副校长乔红静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书法、文学赏析、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与乔红静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满洲里 市第三小学始终坚持“学校是儿童幸福起点”的办学宗旨,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联通,本着“五育并举、三级联动、三位一体”的原则,全力打造融德育为心灵之美、融智育为灵秀之美、融体育为健康之美、融美育为和谐之美、融劳育为创造之美于一体的“五美阳光成长”课程体系,促进师生阳光成长。同时,为了贯彻执行国家课程内容,满洲里 市第三小学开启了“主题融合课程”校本化的研发与实施,将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与德育活动深度融合”“与校园节日巧妙融合”以及“与学科教学主题融合”三方面入手,统筹推进课程的发展,陆续开发出科学素养类、民族文化类、思想政治类、学科拓展类、综合实践类等十几类课程,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科学探究力、文化传承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载体,助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通过几天的蹲点采访,记者从两所学校看到了满洲里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生大事。今年,满洲里市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打造民生幸福典范城市的先导性工程,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满洲里市第一中学风雨教室综合楼等项目建设,支持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改造校园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中考、高考改革任务,全力做好职业教育“双优”建设验收和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迎检;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进教学研究能力挖潜和“三段一类”提质扩优,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医教协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巩固“双减”成果,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强化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展望未来,满洲里市教育事业发展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政治领航行动、教育提质行动、战略培优行动、固本强基行动、开放合作行动,进一步拓展教育文化交流内涵,推动满洲里市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为满洲里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记者手记:

  教室里、操场上,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奔跑的身影、欢乐的笑声,一切都纯粹美好,充满朝气、蓬勃向上。三尺讲台,万千桃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用心浇灌希望之花;一校一特色,一生一成长,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每个角落,让知识的种子在创新土壤中破土生长。厚植教育沃土,书写育人新篇,这里不仅承载着家庭的期望,更孕育着城市的未来。当智慧校园的科技之光与传统文化的底蕴交相辉映,当“五育并举”的蓝图化作孩子们脸上的自信笑容,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教育的进步,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希望。教育兴则城市兴,这里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明天积蓄力量,相信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教育的春天必将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始终把校园安全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率先引进建设了学安“智慧校园”平台,数字化赋能校园安全。姚瑶口中所说的智能闸机通道就是“智慧校园”中的一项。

  在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门口,记者见到了正在值岗的副校长韩巍,她告诉记者,通过“智慧校园”平台的“智能门卫”功能,可以实现对校内的师生考勤、请假、出入管理,对校外访客的预约管理和危险人员告警,帮助学校高效做好校门环节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访客进校有留痕、出校有管理。

  “智慧校园”平台同时还具备智能视频分析、智能周界、校园防欺凌、校园智能巡更管理等功能,将“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智能联动,实现安全工作全员共建、全方位覆盖的安全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水平。该校五年三班的学生孙艺宁对记者说:“最让我安心的是学校周围的电子围栏,一旦有人靠近或者翻越围墙,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告,就像一个随时保护我们安全的卫士。”

  进入校园,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副校长张贞迎面走来,她带领记者来到科技创客教室,在这里学生们怀揣着对科技的热爱与憧憬,通过制作、组装和操控各种精致的模型,不断挑战自我,拓展视野。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航海模型的杨博琳兴奋地说:“在这里,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神奇世界,通过学习,我不仅挖掘了航海模型制作的科学原理与精湛技巧,更汲取了丰富的海洋知识,这样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迎来了课程服务优化组合、菜单创新、拼盘重组的新时期。”张贞介绍,学校创新打造了“1+N+X+Y”课程体系。基本服务课程为:作业辅导也就是“1”课程;“N”是班级社团,教师利用自身特长,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书法、阅读、美术等“缤纷课堂”;“X”是精品社团,学校设立了球类、科技创新、非遗文化等特色精品社团活动,每位学生可选择一项,开展菜单式选课、走班式上课;“Y”是家长课堂,邀请家长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工作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生活技能,增强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1+N+X+Y”课程体系从“面向基本需求”走向“开发定制课程”,尽可能为每位学生配置出课后服务“营养餐”。同时,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合作模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的智能化和课程多元化可圈可点,那么满洲里市第三小学五育并举、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举措则让记者印象深刻。走进满洲里市第三小学的教学楼,墙面上挂着的古风古韵艺术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纸壳做成的琵琶、彩泥捏成的脸谱、布料缝制的古代服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刘欣 王化勇)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