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论评论

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踏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能工巧匠”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组织部门要给予高技能人才更多耐心和支持,让他们心无旁骛钻研技术、精益求精提升技能,真正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强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千工易寻,一匠难求。洪家光以匠心铸“机”心罗卓红用三十年深耕破解战机“听音辨故”的密码,高凤林在四十载烈焰锤炼中铸就毫厘不差的航天焊缝……高技能人才成长自有其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探索构建高技能人才长周期成长评价体系,以五年以上为评估周期,破除“唯产值”“唯利润”的短视导向,既看技术突破的“显绩”,更重行业攻坚的“潜功”,逐步引入“解决行业共性难题”“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培养高徒数量和质量”等更能体现其长期价值和深远影响的指标。强化过程性评价权重,对周期长、风险高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建立“里程碑式”动态跟踪机制,允许“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高技能人才不是“速成”的,而是“生长”出来的。要立足“城市基因”耐心谋篇、巧心布局,绘制“产教才”三位一体发展蓝图,推广政校企“铁三角”模式,让企业车间变成课堂、高校实验室对接产线、行业标准引领方向,打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树立“投资于人”的理念,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金融撑腰”的培育生态,通过创新“匠心成长基金”“技能人才保险”,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育人才。紧跟时代趋势,开设“未来工匠”研修班,让人工智能、绿能等新技能“赋能”传统手艺,确保工匠宝刀不老,技术永不褪色。

  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需城市以“长情”换“长留”,以“慢服务”滋养“快创新”。要在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领域提供“全周期”保障,让工匠们卸下后顾之忧。建设“工匠社群”,打造技能交流沙龙、创新成果展厅等非功利化平台,鼓励跨界碰撞、闲时“慢琢磨”。更需宽容失败,对技术攻坚中的阶段性挫折给予持续的资源支持和心理疏导,让“十年冷板凳”坐得稳、坐得暖。唯有以饱含温度的“耐心指数”,换取技能人才成长的“活力指数”,方能实现“人城共进”的良性循环,让每一份匠心都在适宜的土壤中从容生长。(作者:王梦洁)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