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白衣耀北疆:温暖守护岁月长河

  5月12日,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如期而至。护理工作者如晨曦中的微光,照亮每一间病房,温暖每一位患者,在这个专属她们的节日里,那一道道穿梭于医院里的白色身影,宛如草原上流动的温暖勋章,熠熠生辉。

IMG_20250510_125800.jpg

  张凯秀(中)、刘婧(右)、张瑶(左)合影

  从“一对一带教”到“双向成长”

  5月8日上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走廊上,临近退休的张凯秀护士依旧以一贯的热忱坚守岗位。这是她工作第41年,也是退休前最后一个护士节。从手术室到核医学科,从临床带教到培养新一代的护士接班人,张凯秀的职业生涯像一条温暖的纽带,串联起三代护士的成长轨迹。

  1984年,19岁的张凯秀从卫校毕业,安排到手术室工作,在无影灯下度过22年。“那时觉得,能精准递出医生需要的器械,就是最骄傲的事。”张凯秀回忆称,手中的止血钳曾是她最熟悉的“战友”。

  2006年,医院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王雪梅医生来院里,需要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协助核医学科室。从未接触过放射性药物的张凯秀,带着“拓荒者”的勇气走进这一领域。

  张凯秀坦言,核医学护理具有特殊性,放射性防护、患者安全管理,都是全新挑战。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全国首个核医学护理学术组织在内蒙古成立,她带领团队参与编写首部《核医学护士手册》,让这个曾经的小众领域走向规范化。

  坚守护理第一线的同时,张凯秀还承担着培养新一代护理人员的责任。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护士长刘婧正是在张凯秀的指导下走上护理岗位,并且是张凯秀在手术室带教的首批本科护士。身为硕士导师的张凯秀,培养出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分布在护理工作各条战线,其中有两名为护理专业的大学老师,一名正在国外攻读护理专业博士学位。

  “有一次跟老师上夜班,凌晨3点,她第一个赶到手术室为一名车祸患者进行紧急处理,一边忙一边说‘要是咱们的亲人躺在这里,也希望有人这么做吧’。”刘婧至今记得那个瞬间,“她教会我,护理的温度藏在对患者的关怀里。”

  目前,刘婧带着同样的理念带教年轻护士李瑶。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着很多艰巨任务,李瑶的不少学术选题与论文是在各种极端环境下完成的——或是火车上的行李箱,或是寒风凛冽的草原上。这些经历让李瑶意识到:“前辈们的‘拼命’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信仰。”

  三代护士的白大褂在走廊交错,像一条没有终点的温暖长河,有人在源头拓荒,有人在中游护航,有人在支流奔涌,但是手中的提灯始终明亮,照亮的不仅是病痛中的患者,更是整个护理行业的未来。

IMG_20250510_125927.jpg

  史雪婧(右)正在工作

  从“无陪伴”到“传帮带”

  在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第三医院)老年心理一科,护士长史雪靖面带微笑正在工作。29载岁月流转,这抹微笑始终如一。从精神科到老年护理,从青春少女到“护理导师”,她总说:“我们的工作像陈年普洱,初尝是苦,细品是回甘。”

  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第三医院)很早就开始尝试“无陪伴护理”模式,践行人就是史雪靖。2007年,她带领护士团队针对老年人启动新护理模式——卧床患者由护士喂饭擦身,半自理患者由护士指导康复,连剪指甲、梳头发等细小的事情都要做得格外讲究。

  “有位爷爷总把饭菜抹在脸上,我就握着年轻护士的手一点点教:‘爷爷嘴角的饭粒,像不像小时候奶奶喂你时,你调皮吐出来的样子?’” 史雪靖用这种方式让团队成员明白,老年护理的核心是“把专业变成温柔的本能”。

  对于新一代年轻护士,史雪靖的期许藏在“两句话”里。

  “别怕脏,护理的温度藏在细节里。”她常举例子:给卧床老人擦身时,顺手多揉几下僵硬的肩膀;发药时,多问一句 “昨晚睡得好不好”,并鼓励老人大声喊出“特别棒”!这些“额外动作”,才是护士区别于护工的“技术含量”。

  第二句话:“别怕‘没故事’,平凡就是护理的底色。”5月8日,史雪靖指着正给老人喂水的护士说:“她重复的动作,和我20年前做的一样。但能把‘喂饭不呛、翻身不痛、沟通有笑’做到十年如一日,就是最了不起的‘护理精神’。”

  史雪靖常说,“护士的手不是用来打针的‘工具’,是用来捂热生命的‘暖炉’。只要心里有光,在哪里都是提灯的人。”没有惊天动地的抢救故事,只有数不清的细小琐事,可正是这些看似家常的“唠叨” ,才让无数老人感受到儿女般的温暖。

mmexport1746844269665.jpg

  李素清操作仪器

  从“温情守护”到“点亮生命之光”

  在内蒙古自治区儿童医院PICU(儿科重症监护室),李素清23年来坚守在护士岗位。从2002年踏入护理岗位至今,她以“零差错”的专业素养和赤诚之心,成为患儿眼中温柔的“李阿姨”,同事心中的“定心丸”,并荣获内蒙古好护士、内蒙古自治区杰出护理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PICU是个特殊的战场,这里没有家属陪护,医护人员就是患儿唯一的依靠。李素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从患儿细微的眼神和肢体动作中察觉病情变化。2019年,科室收治首例免疫性脑炎患儿,当时在内蒙古地区的治疗尚属空白。“家属百分之百的信任,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回忆起那段日子,李素清仍心潮澎湃。经过团队日夜奋战,患儿终于苏醒,当孩子唤出那一声“李阿姨”,这个坚强的护士泪流满面。

  作为科室自主培养的首位带教老师,李素清深知“培养一个合格的ICU护士需要5~7年”。她不仅传授心肺复苏、血液净化等专业技术,更注重培养年轻护士的职业素养。如今,她带教的许多人已成为科室骨干。

  尽管已是副主任护师,李素清仍坚持学习。她先后取得PICU专业技术高级证书、美国心脏协会BLS资质证书,还承担着全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培训工作。“医学在进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她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查阅最新文献,将先进护理理念带回科室。

  面对荣誉,李素清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分内事。”但正是这份平凡中的坚守,让她像一株顽强的小草,在PICU这片特殊的田野上,为危重患儿撑起生命的绿荫,用23年的光阴诠释着护理工作的真谛——专业与温情并重,责任与爱心同行。​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王树天

编辑:郝小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