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三大顷乡谢家坊村的一家养殖场里,正在忙碌的村民李永感慨道:“张书记上任以来,大力推动村里养殖产业发展。过去各家单打独斗,现在跟着合作社干,收入稳定了,心里也踏实了!”
李永口中的书记张建华作为村级后备干部,2022年2月从三大顷乡党委下沉至谢家坊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华到任后,面对村内养殖分散、技术滞后的困境,积极动员散养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入标准化养殖技术指导,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并组织集中培训、优化销售渠道,谢家坊村民的养殖效益有了显著提升。
从村级后备干部到村党支部书记,是商都县破解村级后备干部储备难题的一个创新举措。近年来,商都县聚焦村级后备力量薄弱问题,创新靶向选用、本土培育、组织联建3项举措,构建起村级后备干部全链条培养机制,为村级组织平稳换届和后续高效运转筑牢坚实根基。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针对部分偏远村常住人口少、老龄化严重的问题,该县建立起干部动态调配机制。一方面,推动乡镇干部下沉帮带,选派经验丰富的乡镇干部到薄弱村兼职,通过“导师帮带制”结对指导后备干部熟悉村级事务;另一方面,实施跨村任职机制,从储备充足的城郊村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到偏远村任职,盘活人才存量资源,让村级后备力量在岗位上锻炼成才,为带动村级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为了充盈村级后备干部“蓄水池”,商都县坚持多渠道优选好苗子。以乡镇为主体制定引才政策,分类建立人才数据库,如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台账,通过乡情感召和政策扶持,吸引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建立本地大学生常态化联络机制,动员优秀毕业生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建立退役军人跟踪服务机制,选拔培养优秀退役军人担任“兵支书”;建立乡土专家资源库,将农技骨干、乡村医生等纳入培育范围。去年以来,已累计吸引57名本土人才返乡,为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源头活水。
此外,该县还组建了跨村联合党支部,推动地缘相邻、资源互补的村党组织共建,通过整合党建阵地和服务资源、建立后备干部联合培养机制等,实现活动场所、培训资源跨村共享,联建村后备力量储备量平均提升40%,干部队伍年龄、学历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目前,商都县212个村共储备后备干部636名,实现每村至少3名后备干部的基本目标要求。
商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袁睿介绍说:“我们将持续深化乡镇干部下沉、城郊人才跨村、本土人才返乡‘三向流动’机制,破解偏远村人才短缺难题。通过帮带提能、跨村实训、动态考评等措施,确保换届平稳过渡,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沉得下、干得好、留得住’的‘永久牌’后备铁军。”(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许敬 通讯员 王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