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大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该局工作人员近期在保护区内野生动物频繁觅食的安全区域——四道沟安装了4台红外相机,日前首次监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貉的活动踪迹。
貉在生物分类上隶属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其外形与狐狸相似却略小,嘴部尖细,整体身形粗短而肥胖。独特的足部构造使貉行动颇具特点,前足5趾中第一趾较短,行走时短趾悬空,仅4趾着地;后肢狭长,后足具4趾。貉的背毛呈黑棕或棕黄色,针毛尖部为黑色,背部中央掺杂着较多黑毛梢。
成年貉体重通常在6-7公斤,体长45-65厘米,尾长17-18厘米,受季节影响,貉的新陈代谢率会发生变化,其体重也随之波动。
在生活习性方面,貉多栖息于阔叶林中开阔且靠近水源的草甸、灌丛地带,昼伏夜出,偏好独居,是犬科动物中唯一冬季休眠物种。作为杂食性动物,貉的食谱十分广泛,从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到坚果、种子、水果以及植物的根、茎、芽等都是它们的食物来源。
除了拍摄到珍贵的貉影像外,此次红外相机还记录到狍子、狗獾、花斑松鼠等兽类,以及雉鸡、松鸭、红嘴蓝鹊等鸟类的活动画面。这些监测成果不仅丰富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更为科学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制定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
大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入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通过长期、系统的监测,逐步揭开保护区生态多样性的神秘面纱,为守护这片生态家园全力以赴,推动生态保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南 丁 于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