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包头

特色文旅IP助推“奔县游”出圈

  花舞人间北野露营地。

  包头古城旗袍秀。

  包头古城夜景。

  花舞人间北野露营地夜景。

  近年来,“奔县游”热度持续攀升。在县域这片被重新定义的旅游版图上,从绿色游的生机盎然到美食游的味蕾盛宴,再到文化游的深厚底蕴,“旅游+”犹如一把钥匙,解锁了无数增长点与无限可能性。在这场旅游市场变革中,石拐区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石拐文旅创新市场供给,构建起了覆盖“全域、全时、全龄”的文旅消费体系,满足八方游客多样化需求,掀起石拐旅游市场新热潮,呈现出无处不文旅、无处不精彩的多种“名场面”。

   千年底蕴焕新彩 沉浸体验引客来

  “五一”期间,知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走进石拐区,踏访赵北长城遗址,深入探寻古老的墙体、障城、烽燧,从历史眼光和文化视角解读北疆文化遗产,解码最古老的长城文化形态,为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承注入新活力。

  站在栈道上远眺夕阳落下,蒙曼感慨道“这里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之一,来到这里就想到了胡服骑射!”赵北长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改革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大地最为悠久的历史实物遗存之一。随着行进式直播镜头的徐徐推进,文化爱好者们得以沉浸式领略这段“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唯一建设在河道中的长城遗迹”的壮丽全貌。无数双眼睛追随着蒙曼的讲述,在长城蜿蜒的轮廓中,触摸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在翦伯赞题刻的碑前,蒙曼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关于“江山赖有伟人扶”的故事。跟随着故事的步伐,进一步点燃了网友们对古迹的向往,让赵北长城从史书里的文字,化作无数人心中亟待奔赴的“诗与远方”。

  镜头切换至各大景区,一场场沉浸式文旅盛宴正震撼上演。白天的包头古城,非遗民俗体验勾起怀旧情怀;暮色四合,古城变身璀璨灯海。农耕产业园内,“一鹿有你”“二十四节气”等巨型花灯与年橘、灯笼交相辉映,大唐舞蹈、钟楼招亲、非遗火壶、铁树银花等轮番上演,让游客直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花舞人间景区则将摩托艇水上飞人等现代科技,与十二花神巡游等传统文化创意融合,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在“大发1913”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游客脚踏砂石路,打卡怀旧风十足的供销社、新华书店、俱乐部,探寻到岁月深处的温暖。众多游客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分享到朋友圈,让石拐文旅的独特魅力持续破圈。

  “低空+文旅”燃全场 多元业态亮点足

  石拐区以创新为笔,在文旅画卷上勾勒出别样精彩。“低空+文旅”消费场景热度飙升,“飞天凤凰”表演宛如科技魔法,当炫目的飞行器化身流光溢彩的凤凰翱翔天际,为传统文旅开启“空中视角”,营造了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力。

  在金迈圆城墙露营烤肉基地、在包头古城CAMPING室内露营地,在绿野森林、打井沟、沐星小院、北野、拾光原野露营地,帐篷如繁花般点缀在山水之间,游客在自然怀抱中享受悠闲时光,沉浸式感受远离喧嚣的惬意与美好。

  自驾爱好者也在石拐寻得宝藏路线,沿着52公里自驾线路蜿蜒前行,一路层林尽染、风光旖旎。包头古城、五当召景区的旅拍打卡同样吸睛无数,火爆社交媒体。特色服饰租赁与专业旅拍服务,让游客轻松定格绝美瞬间。文创市集更是热闹非凡,从精致的金属书签到创意十足的民俗文创,游客们纷纷挑选伴手礼,将石拐记忆带回家。

  走进怀旧山城百味宴,浓郁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石拐特色烤全羊香气四溢,凉粉搭配鲜香料汁令人垂涎。食客们围坐一堂,沉浸式感受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魅力。

  游客口碑广传播 社交裂变扩影响

  节日期间,依托立体化传播矩阵,石拐文旅实现声量与流量的双重引爆。线下全市77路1300辆公交广告覆盖城市脉络,流动的视觉海报日均触达超50万人次;线上联合89.2交通广播精准触达出行人群,高频次、多时段的音频推介累计触达超100万出行人群,点燃游客期待值。同时,联动人民网、奔腾融媒、包融媒等主流媒体发布报道60余条,以权威视角提升地区文旅品牌公信力。通过抖音平台和微信视频号开展五当召景区、包头古城24小时慢直播,实时展现千年古刹晨钟暮鼓与古城灯火璀璨,日均吸引超1万网友云端“种草”。景区官方抖音账号推出系列创意短视频、打卡攻略,结合“五一”出游话题与达人探店,激发用户自发传播,形成裂变式扩散效应。

  “‘小布达拉宫’的景色真的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周边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给人一种旷野的感觉,放松了我们平时工作紧绷的状态,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外地的游客来这里旅行体验一下。”从广州驱车2000多公里的张女士,在镜头前兴奋地分享着石拐之旅的独特体验。她的真情流露,正是石拐旅游口碑传播的生动缩影。

  短期流量成留量 走出增量趋势线

  节日期间,五当召景区特别推出“致敬劳模”暖心举措,为全国劳模群体提供免票游览福利。全区各景区近两百名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化身“文旅管家”,全程为游客提供导览导购、旅游讲解、志愿服务、观光车等细致服务。

  公安民警依托“空天地网”立体化巡控模式,开展智能巡航、风险监测、应急寻人、动态调度等安保服务;交警部门全天候优化交通疏导,轻微违法免罚等暖心举措保障游客“安心停、畅心游”;市场监管人员开展特种设备、餐饮等专项巡查,文旅工作者深入一线答疑解惑,各属地、城管、环卫、应急、商务、卫健等多部门联动织密服务保障网,让每位游客都能安心畅游,尽兴而归。这些暖心服务收获了游客的频频点赞。

  多渠道协同发力下,石拐文旅强势出圈,成功晋升“奔县游”热门打卡地,线上线下形成宣传效能与旅游热度双向奔赴的火爆态势。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包头古城蝉联本地必玩人气榜第一位;五当召景区蝉联学生打卡榜第一位、新热网红榜第一位。据统计,全区2家重点旅游景区(五当召、包头古城)累计接待游客15.136万人次,同比增长7%。游客总花费5297.6万元,同比增长7%。越来越多追求“松弛感”的游客热衷“反向旅游”,奔向这座小而美的“宝藏县城”。

  文旅本质是活力经济,如何让石拐区“全域怡游”持久保鲜?背后的秘密,不仅在于其文旅资源的创新和丰富,更在于其尝试对游客需求的深度回应和服务理念的升级。

  石拐区印发《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15项重点任务清单》,打出一套“文旅+体育”“文旅+消费”“文旅+产业”的组合拳,“胡服骑射阴山下、密林街寺吉祥地”文旅IP持续走红破圈。石拐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拐区将加快推进文旅跨越行动,全面开展城市繁荣攻势,构建7地8线全域旅游格局,创建“叫得响”“传得开”的“玩儿在石拐”地域文体旅游品牌,全方位展示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的文旅新风范,把人气带旺、把城市带火。  (刘晓婷  吕艳娜 党婷  朱诗禹 邓宇沛)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