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克湿地 朱铁鹰 摄
碧空如洗的穹庐之下,呼伦贝尔大草原舒展着翡翠长卷,二十四节气在牧草间流转出深浅浓淡的碧色涟漪。每当长风掠过草尖,这片天然绿毯便掀起层层叠叠的翡翠浪涛。
内蒙古自治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草原过牧难题,紧抓“人”“畜”“草”关键问题,“疏”“管”“转”三管齐下,一地一策探索形成解决草原过牧的内蒙古“良方”,推进草原生态、牧民生活、畜牧业发展全面向好。
呼伦贝尔9329万亩草原已经进入为期45天的休牧期,实行季节性休牧措施。为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指示精神,呼伦贝尔市将“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列为重点改革课题,深度融合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着力打造民族团结样板区、草原过牧治理示范区和畜牧业转型先行区,使现代化新牧区焕发生机。
呼伦贝尔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结构单一、发展质效不高、转型升级滞后及牧民利益受损等问题。以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构建“1+N+M”改革体系,系统推进草原过牧问题的解决与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旨在打造多元化发展示范区,不仅促进了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的和谐共生,还通过融合旅游业,激发了新牧区的经济活力,为牧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现代化发展的新面貌与蓬勃生机。
模式创新 探索多元化转型路径
在积极应对草原过牧问题背景下,2024年,呼伦贝尔市以前瞻性和创新性姿态,推出了“1+N+M”工作体系。该体系由1个综合性主方案作为核心引领,辅以15个针对特定领域的子方案,以及30个精心挑选的试点嘎查作为实践基地。这一策略不仅着眼于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还致力于推动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清产核资明确资源现状、深化合作社改革提升组织效能、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等多维度措施,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多元化保护与发展路径。
步入五月,呼伦贝尔大草原披上了淡绿的新装,预示着大自然又一次复苏,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白音布日德嘎查阿茹贡家庭牧场,正在实施“家庭牧场+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引入现代化养殖技术和高效管理策略,确保了肉羊快速生长、高肉质产出和短周期出栏,显著提升了养殖业整体效率与效益。2024年度,阿茹贡家庭牧场与嘎查签订1430头只红头羊的养殖承包协议。为此,牧场每年向嘎查集体支付14.3万元的承包费用,拓宽了嘎查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芒赉畜牧专业 合作社给社员分配红利

牧民喜接春羔

特伦马术营地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羊儿游闲吃草
阿茹贡家庭牧场的成功实践,是党建工作与农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范。当地嘎查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精准施策、积极引导,为牧民家庭牧场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帮助他们实现了收入的稳步增长。同时,牧场也不忘回馈社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为周边牧民提供免费打草等社会化服务,有效促进了资源共享与社区和谐,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的良性循环。
在党建引领的正确指引下,呼伦贝尔市精准把握牧区发展关键点,通过创新模式与科学管理,不仅保护了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畜牧业转型升级,为牧民群众开辟了一条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不仅是对传统畜牧业一次革新,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响应,为草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三变”改革 激活全要素发展动能
牧区“三变”改革是将农村牧区的资源、资金和农牧民转变为资产、股金和股东的过程,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呼伦贝尔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见行见效、走深走实,闯出了一条“向绿而行、草畜平衡、产业融合、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道路。
2024年,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的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成功向社员分配红利共计60.54万元人民币。此举不仅让广大牧民群众亲身体验到了嘎查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显著成果,还极大地鼓舞了他们投身于嘎查集体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大家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分红金时,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与满足的笑容。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的牧民代表恩和巴图兴奋地表示,这不仅标志着他们共同迈向富裕的道路,而且更加坚定了大家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合作社繁荣发展的决心与信念。展望未来,大家满怀信心地相信,合作社的前景将会愈发光明,持续向好的态势不可阻挡。
此次分红是嘎查“三变”改革成果的展示,让牧民切实感受到改革实惠,激发参与改革积极性。改革有效缓解了呼伦贝尔草原过度放牧问题,促进草原生态恢复,推动畜牧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同时,通过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牧民在草原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文旅融合 织就大草原崭新蓝图
当前,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正为传统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活力,为草原地区发展描绘了一幅崭新蓝图。随着畜牧业转型升级,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逐年向好,许多牧民从传统放牧者逐渐转变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参与到了民宿经营、文化导览、手工艺品制作与销售等多元化业态中,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也增强了发展能力。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牧民生活水平,更促进了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2024年,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的特伦马术营地成为呼伦贝尔市文旅产业新亮点。营地距市区25公里,占地面积1400亩,集露营休闲、马术体验、民俗文化于一体,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营地依托生态与区位优势,推出“露营+”新业态,将马术、研学、民俗文化等活动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体验。2024年,营地投入100余万元升级设施,新增大型婚礼帐篷、马厩咖啡等项目,并成功举办草原户外婚礼活动,带动订单增长,单场收入最高达10万元,展现了文旅消费新活力。鄂温克族自治旗政府通过规范指导、平台搭建助力营地发展,同时联动周边十余家旅游景点,形成乡村休闲旅游集群,赋能乡村振兴。
随着草原过牧问题的系统解决,草原生态逐年向好,越来越多的牧民积极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之中,既放牛羊又“售”风光。呼伦贝尔市委、呼伦贝尔市政府将畜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个金字招牌,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已经梳理形成8条精品旅游环线,制定《呼伦贝尔市旅游环线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排查、整体开发旅游资源,提供特色民宿、民俗体验、蒙餐美食等方面服务,让游客在享受草原风光的同时,更加深入了解草原游牧文化。
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呼伦贝尔市当前做好农村牧区工作的重点。目前,30个试点嘎查转型发展已初见成效,牧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草场压力有效缓解,“1+N+M”改革体系的多赢局面已经形成。呼伦贝尔市将紧抓国家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充分利用好政策、资金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方式转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以赴推动全市畜牧业实现转型升级,为全国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呼伦贝尔经验”,助力国家畜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过牧之困到转型之兴,这场关乎草原未来的变革,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当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交融,当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振,呼伦贝尔市正以蹄疾步稳的姿态,迈向牧区现代化的崭新时代。
本版部分图片由 本报记者 西日呼 通讯员 蒋希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