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水泡子,2万余尾海鲈鱼苗穿梭游弋,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水产养殖图景,正是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探索产业振兴的生动写照。
近日,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携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成功开启了 “盐碱水域海水鱼适应性养殖” 实验项目。
5月6日,首批2万尾海鲈鱼苗被投放至巴彦毛都苏木的两个内陆盐碱水域。这标志着巴彦毛都苏木海水鱼类盐碱水养殖实验正式拉开帷幕,探索盐碱水域渔业养殖新模式、实现渔业产业创新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巴彦毛都苏木拥有丰富的水面资源,但由于水质盐碱化,长期未能有效利用。近年来,当地不断探索水产养殖新路径,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对水域的水质成分、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检测与分析。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初步筛选出海鲈鱼、南美白对虾和脊尾白虾等耐盐碱品种进行探索实验。
“我们通过考察走访调研,初步选择了三个盐碱水养殖水域,筛选了适宜当地条件的耐盐碱养殖种类和生态养殖模式。”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实验团队将定期监测水质变化、鱼类生长状况及环境适应性,为后续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实验不仅是产业突破和技术创新,更构建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帮扶团队负责项目策划,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地方政府整合资源推动项目落地。
“如果实验成功,未来可推广至更多类似地区,形成‘盐碱水域海鲜’特色产业,让海鲜产品内陆化。”该旗副旗长陶正梁表示。据悉,实验团队还计划于5月下旬投放南美白对虾和脊尾白虾苗20万—30万尾。目前,首批2万尾海鲈鱼苗已顺利下水。当地政府、技术团队和鱼苗生产企业联合攻关,克服鱼苗长途运输、上下游水位拦截等难题,根据实验水域特点和鱼苗耐低氧运输能力,制定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在试验水域架设了210米的围网,顺利投放了鱼苗。目前,鱼苗活动正常,大部分自由游动到离岸水域。
这一创新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将水面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0%,更以科技力量为草原牧区开辟了一条“以水富民”的新路径。这片曾经沉寂的水域,正荡漾出产业振兴的层层涟漪,书写着科技兴农、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新故事。(王鑫 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