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巴彦毛都苏木,一场由科技主导的“生态变革”正悄然改写着这片土地的命运。曾经饱受风沙侵蚀、作物难以生长的“漏风土”,如今在现代农业技术的赋能下,摇身变为稳产增收的“黄金地”。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以“提产量、降成本、保生产”为目标,将发酵农家肥、条耕整地、“大小垄”种植三项核心技术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发酵农家肥:激活土壤“生态引擎”
“发酵了是肥,没发酵是粪”,这句在农牧民间流传的谚语,正是巴彦毛都苏木破解土壤肥力与面源污染难题的关键。当地构建起“培训+示范+推广”的全链条体系,邀请农业专家开展20余场实地培训,培育31户技术示范户,每年发酵施用农家肥达2.1万吨。经过发酵的农家肥如同天然“土壤修复剂”,通过腐殖质构建团粒结构,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超30%,有效替代化肥使用,减少氮磷流失。数据显示,施用发酵农家肥的地块,玉米亩产量较传统种植模式提高30%,真正实现“减肥不减产,提质又增效”。
条耕整地:重塑沙地“耕层密码”
面对沙土地风蚀水蚀严重、耕层浅薄的顽疾,巴彦毛都苏木创新引入“浅耕+覆盖+镇压”三位一体的条耕整地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旋耕与深松深度,确保播种带平整、种子入土均匀,显著提升作物出苗率与抗倒伏能力。镇压带设计既降低秸秆回卷风险,又强化土壤覆盖,减少水分蒸发达25%。这项技术为沙地穿上“防护铠甲”,彻底扭转“风沙毁苗”的被动局面,让当地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迈向“科技稳粮”。
“大小垄”模式:构建田间“增产矩阵”
在优化土壤结构的基础上,80厘米大垄间距的“大小垄”种植模式成为增产的关键一招。通过垄间通风廊道与光合矩阵的创新设计,田间通风效率提升20%,病害发生率显著降低,作物茎秆强度增强,抗倒伏能力大幅提升。相较于传统垄作,“大小垄”模式实现20%以上的增产效果,成功探索出“空间换产量、结构促增收”的科学路径。
从2022年亩产不足800斤到2024年突破1800斤,巴彦毛都苏木用数据见证了科技的力量。如今,500户农牧民通过微信平台共享种植经验,7.3万亩浅埋滴灌农田绘就绿色版图,三项技术成为农牧民的“致富密码”。在通辽市农民丰收节上,当地籽粒玉米荣获季军的佳绩,更是对“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实践的有力肯定。
这片曾经被风沙肆虐的土地,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证明:当科技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贫瘠沙地也能孕育出希望。巴彦毛都苏木用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每一次科技探索都通向绿色发展的未来。
(王超越 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