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处早莺争暖树”的生动,到“木欣欣以向荣”的顽强,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行动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印发,标志着自治区范围内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古树名木保护行动正式展开。阿拉善盟随即启动辖区内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工程,通过科学养护、文化挖掘与公众参与,全面贯彻落实《行动方案》。
据了解,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则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它们承载着岁月记忆与地域文化,更是珍贵的生态资源。阿拉善域内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涵盖柏科、豆科、胡颓子科等8科12属13种,共计690株,此外还分布着91个古树群。目前,阿拉善盟已基本摸清古树名木资源底数,完成数据库录入工作,实现对古树名木的初步精准化管理。
走进阿拉善左旗王陵公园记者看到,40株古树名木已全部完成挂牌保护。居民、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标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树木的树龄、品种、生长习性等详细信息。园林养护人员通过定期巡查和精细化修剪,为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阿拉善左旗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园林养护员吴淑霞说:“我们坚持每日巡查管护,记录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用专业和责任守护这些珍贵的‘绿色国宝’。”
一直以来,阿拉善盟坚持“盟旗协同、盟级统筹、旗区主责”的工作模式,落实“一树(群)一档”管理制度,夯实古树名木保护根基。阿拉善盟林业草原和种苗工作站副站长桂翔介绍:“我们将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启动资源补充调查,让数据更全面,并强化智慧管理系统应用,给古树名木办理‘数字身份证’。同时,全面落实挂牌保护,结合实际设置保护设施,让每一株古树名木都得到科学守护。”
《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要实现全区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率、建档率、挂牌率、濒危树种保护率“四个100%”目标。记者了解到,阿拉善盟将以此为契机,在做好保护的同时,探索“古树名木+文化+生态”特色发展路径,推动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这些“活文物”既能反映历史,也能赋能未来,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贡献阿拉善力量。(程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