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香不膻的手把羊肉、嚼劲十足的风干肉条、Q弹爽口的羊杂碎汤、皮薄馅大的羊肉稍麦、外酥里嫩的烤全羊......这是内蒙古特色美食给人的深刻印象。然而,在这片牛羊成群的土地上,竟然还藏着“鲜”的另一半——盐碱地里的水产养殖。

鲜活肥硕的乌审旗乌审召镇南美白对虾。
01
水产养殖领域的“明星品种”,南美白对虾“征服”盐碱地。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从海南引进南美白对虾虾苗,将黄河盐碱水调兑井水稀释,模拟出海水环境,让南美白对虾“落户”大草原。
近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迎来2025年首次成虾测产。经标准化打样测产,成虾平均规格达25头/斤(单尾重约20克),单池产量约300斤/周期。一尾尾南美白对虾鲜活肥硕、成活率高、规格整齐,标志着盐碱水资源化利用与循环水养殖技术实现“双突破”。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
这种对水质极为“挑剔”的海虾,如今能在这片远离海岸线的盐碱地“安家落户”,靠的正是一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虾棚里,循环水系统精准控温、控氧,虾池边,漂浮的海马齿也在悄然生长,它们并不扎根土壤,而是与水中虾群共生共荣。根据之前报道,相关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在这套系统中所有的残饵、粪便都会进到硝化桶里,在桶内分解,分解后的物质从桶底上浮,随后经过填充着鹅卵石的区域。鹅卵石表面附着的硝化菌会对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进行处理。海马齿最终的目的是吸收水里面的亚硝酸盐,把它转化成亚硝盐。这是一套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大棚第一批虾长势喜人,此次共利用14个养殖池,每个池子产量达300斤。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科学的养殖模式,这里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每年四茬的高质量养殖成果。

一尾尾南美白对虾穿梭游弋。
养殖技术的突破让2025年首次成虾测产获得成功,不只是产量上的喜讯,更是对盐碱水资源化利用的一次有力证明。下一步,乌审旗计划将现有的特色养殖模式推广至其他乡镇,打造“盐碱水资源利用+特色养殖+就业增收”融合发展的产业链。高矿化度、重盐分的“问题水”,正在变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蓝色资产”。同时这也让内蒙古人对这一道不同于牛羊的本土鲜味有了更多的期待。
02
海鲈鱼苗“入驻”盐碱水域,一场意义非凡的“水产盛宴”拉开帷幕。
5月6日,在通辽市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阿布哈嘎查上演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水产盛宴”——首批2万余尾海鲈鱼正式“入驻”内陆盐碱水域。这场大胆创新的尝试,为这片草原牧区打开了“以水富民”的全新局面,也标志着科左后旗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据了解,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携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成功开启了 “盐碱水域海水鱼适应性养殖” 实验项目。
巴彦毛都苏木拥有丰富的水面资源,但由于水质盐碱化,长期未能有效利用。近年来,当地不断探索水产养殖新路径,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对水域的水质成分、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检测与分析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初步筛选出海鲈鱼、南美白对虾和脊尾白虾等耐盐碱品种进行探索实验。该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通过考察走访调研,初步选择了三个盐碱水养殖水域,筛选了适宜当地条件的耐盐碱养殖种类和生态养殖模式。实验团队将定期监测水质变化、鱼类生长状况及环境适应性,为后续推广提供数据支撑。本次实验水域面积2600多亩,实验团队还计划在5月下旬投放20万至30万尾南美白对虾和脊尾白虾苗。

工作人员铺设围网。
目前,首批2万尾海鲈鱼苗已顺利下水。当地政府、技术团队和育苗生产企业联合攻关,克服育苗长途运输、上下游水位拦截等难题,根据实验水域特点和育苗耐低氧运输能力,制定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在试验水域架设了210米的围网,顺利投放了鱼苗。这一创新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将水面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0%,更以科技力量为草原牧区开辟了一条“以水富民”的新路径。

工作人员播撒育苗。
03
地上结甜果、水下藏赤甲,乌海的葡萄竟然“虾里虾气”。
日前,在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的葡萄园内,6万尾活力四射的虾苗被轻轻倾入水中,标志着乌海市首个“葡萄小龙虾共生”生态农业项目正式落地。项目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指导创建。小龙虾掘穴可疏松土壤、促进葡萄根系呼吸,虾粪还能转化为有机肥,葡萄落叶发酵后又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形成 “零废弃” 的立体生态农业。

养殖龙虾池。
作为乌海市海勃湾区葡萄种植核心区,中河源社区1200亩葡萄园虽享誉一方,但产业结构单一、土地效益触顶的困境日益凸显。“葡萄藤冬季休眠时,土地利用率不足三成;小龙虾养殖需清塘休整,两者若能‘错时上岗’,效益岂不翻倍?”中河源社区党委书记张雪峰大胆设想。原来,早在2023年,社区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对土壤pH值、水温、溶氧量等23项指标展开“生态体检”,意外发现葡萄藤根系与小龙虾栖息环境的“黄金契合点”:葡萄藤蔓在盛夏为虾池撑起天然凉棚,降低水温波动;小龙虾掘穴活动疏松土壤,促进葡萄根系呼吸;虾粪转化为有机肥,减少30%化肥用量;葡萄落叶经发酵后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形成“零废弃”生态闭环。

活跃的小龙虾。
要让“虾兵蟹将”与“金果银藤”和谐共生,绝非简单“混搭”。智慧池塘里,水质监测浮标实时传输pH值、溶氧量数据至云端,专家团队远程诊断;生物滤床上,狐尾藻、水葫芦摇曳生姿,净化尾水实现“零排放”;葡萄架采用“H”型高架栽培,行距拓宽至4米,既保障小龙虾活动空间,又提升通风透光率;行间黑麦草夏秋割草喂虾,冬春翻耕培肥,形成“草—虾—葡萄”物质循环链。
“虾里虾气”的葡萄园为村民绘就致富新图景。一位村民算了一笔账:项目实施后,社区提供固定岗位10个,带动周边村民季节性务工30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经济效益如涟漪般扩散:每亩葡萄增收2000元,小龙虾亩产达200斤,按市场价35元/斤计算,亩均增收7000元,综合效益提升2.3倍;“葡萄架下小龙虾”品牌应运而生,“钓虾摘果”套餐吸引周边游客,预计年接待超5000人次,衍生收益超30万元。同时,生态效益亦陡然上升:化肥使用量减少40%,农药减少6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40%。
葡萄藤爬满架,游客既能体验“钓虾摘果”的野趣,又能品尝现捞现烹的麻辣小龙虾,令人憧憬的“田园综合体”逐现雏形。
南美白对虾、海鲈鱼、小龙虾......内蒙古积极探索创新盐碱地水产养殖,以科技为笔,生态为纸,勾勒共生蓝图,绘就共富长卷。
监制:赵静
文案:贺嘉琦
资料来源:鄂尔多斯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乌审旗融媒体中心、朝闻天下、通辽市融媒体中心、科左后旗融媒、乌海融媒、内蒙古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