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地多个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被划设为“智慧道路停车场”,家长接送孩子临时停车需缴纳停车费,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争议。有家长反映,原本接送孩子的短暂停靠时间也要收费,无疑增加了日常开支;也有市民认为,收费机制能够减少车辆长时间停留,对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状况有积极作用。在缓解交通拥堵与降低家长经济压力之间,如何制定更人性化、科学化的停车管理方案,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智慧停车收费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停车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优化停车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分区域缺乏配套的免费停车空间规划,且收费标准未充分考虑短时接送场景需求,智慧停车收费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一些学校门口路段,家长们为了避免收费,自发地避开划设的车位,将车辆直接往道路中央停放,这让道路变得更为拥堵,不仅引发了学校附近居民的不满,也与道路停车场智慧化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
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如同车之两轮,二者缺一不可。技术赋能固然是提升效率的关键,但人文温度才是衡量治理成效的核心标尺。技术创新与工具迭代本质上要服务于人的发展,不应异化为机械执行的冰冷规则,而需始终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根本。特别是在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承载民生刚需的场所,更应针对市民临时停靠、快速办事的高频需求,预留灵活包容的管理弹性,让治理既彰显技术理性的高效,更传递以人为本的温情。
目前,已有城市在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例如,部分城市借助大数据分析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规律,为缓解校园周边接送压力,在校门口划定专属停车区域,推行“爱心10分钟”免费停车政策;还有智慧停车场基于车辆出场高峰期的实际通行状况,将计费起始时间从15分钟调整至30分钟。这些细微却充满温度的治理创新,既保障了城市运行秩序,又满足了市民的实际需求,为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城市治理要有“智”,更要有情。智慧化手段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的重要工具,但技术应用不应冰冷的一刀切执行。在推进智慧停车等城市管理措施时,相关部门需更加审慎地权衡效率与人文关怀,充分考量特定场景下民众的实际需求,通过优化政策设计、加强沟通协调,找到管理与便民的最佳契合点,让城市治理真正惠及每一位市民。 (李向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