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万象“耕”新不负春——呼伦贝尔市抢抓农时有序推进春耕生产

  为播种机添加种子和化肥

  查看播种质量

  夜间抢播玉米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自春耕备耕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农牧部门在稳住粮食、大豆、油菜播种面积的同时,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加强加密农情调度频次,及时掌握农资准备、农资价格和春播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大豆生产,稳定大豆种植面积。从5月1日开始,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对春播进度实行一周2到3次调度,截至5月8日,全市已播种作物28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82.2万亩、油菜和甜菜等经济作物4万亩,预计在6月上旬全部播种完成。

  在春天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呼伦贝尔市各地正抢抓时机,田间地头一幅幅热火朝天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春潮涌动绿色希望

  今年,自治区下达呼伦贝尔市粮食、大豆种植任务分别为2437.2万亩、1287.7万亩,粮食产量任务为133亿斤以上。这些种植任务被细化成各旗市区的“责任田”,及时落实。此外,呼伦贝尔市农牧局还积极争取生产者补贴和耕地轮作资金,形成“豆九条”,重点支持大豆生产。据农情调度信息,今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意向达到2554.23万亩,预计将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项生产目标。

  针对呼伦贝尔市单产提升示范区143万亩建设任务,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已制定《2025年呼伦贝尔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并将任务分解至各旗市区,要求各地结合春播工作一并落实,目前,化肥、种子、农药已储备到位,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在春播期间深入旗市区开展实地督查检查,确保各项粮食生产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该局还制定印发了《2025年呼伦贝尔市“农业节水提升年”行动方案》,全面落实农艺、品种、结构节水措施,将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16.7万亩、新增23万亩品种节水、0.1万亩结构节水及新增230万立方米节水能力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旗市区。目前,全市范围内已落实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17.68万亩,春播期间各相关旗市区将完成品种及结构节水工作任务。

  如今,呼伦贝尔的春播大军正用汗水书写着春播答卷:稳面积的政策红利在田间扎根,提单产的科技力量在垄间涌动,节水田的现代管网在地下延伸。当第一缕嫩芽破土而出时,这片神奇的土地已埋下丰收的伏笔—那是政策与汗水的约定,是科技与土地的和解,更是全市农牧系统对端稳“中国饭碗”的坚定承诺。

  奏响田间春播进行曲

  5月1日凌晨,天边刚泛起蟹壳青,此时呼伦贝尔农垦那吉屯农牧场公司的田野上已传来低沉的引擎轰鸣声。干部职工主动放弃节日休息,投入到春播工作中。此时,该公司十六连(队)职工郑延旭披着工装,借着车头灯的光晕,将一袋袋玉米种子倒入播种机的料斗。种子颗粒饱满,塑料桶里碰撞出细碎的沙沙声,混着湿润的泥土气息瞬间弥漫开来,种下的种子在黑土地上播种着希望。

  “今年墒情好,但地温比往年低两度。”该连队负责人王长国蹲在刚播过种的地头,手指扒开五厘米深的土层,黑褐色的泥土里还带着潮湿的水汽,“你看这土坷垃,攥在手里能成团,松开又能散,正是播种的好时候。”话音未落,远处的马斯奇奥气吸式播种机已渐行渐远。

  春播现场马斯奇奥、豪狮等气吸式大马力播种机械设备在平整好的田垄间缓缓前行,整齐的播种痕迹好像是在大地上书写的工整诗行,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希望交织的气息 。每台播种机都会跟着两名职工,等着给播种机往施肥箱里倾倒种子和肥料。王长国说:“一台豪狮播种机一天能播450亩地,一台马斯奇奥播种机一天能播300亩地左右,十六连(队)现有5台豪狮和4台马斯奇奥播种机投入到春播生产中。”

  王长国拍了拍沾着泥的安全帽,目光扫过正在镇压的地块,镇压轮滚过的地表此时已经泛起细密的裂纹,像是给种子盖了层松软的棉被。

  垦地融合的播种协奏曲

  5月3日清晨,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公司的大豆播种现场,六台播种机排成一列,像银色的雁阵掠过希望的土地。自开始大豆播种作业以来,该公司每日投入30台(套)农机具与60余名人力,目前已顺利完成1.4万亩播种任务。

  春播现场的每一粒种子,都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注脚。技术人员表示,今年计划播种5.52万亩大豆。其中,有3.5万亩采用了大豆根瘤菌配合生物种衣剂拌种的绿色生态种植技术,这些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种植模式的革新,更是践行生态优先理念的具体行动。这一创新实践,既守护着黑土地的生态“底色”,也为提升大豆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注入强劲动能。今年,该公司对外开展的春播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2.2万亩,切实推动“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的落地。

  与此同时,在阿荣旗复兴镇地房子村,合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示范区内,播种、施肥、铺滴灌带等工序正在同步进行。“水肥一体化设备能把水和肥料精准送到作物根部,每亩节水40%,增产15%。”合作社理事长站在地头,看着黑色的滴灌管在田间蜿蜒。2024年,阿荣旗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平均亩产相较周边地区平均水平增产13.32%,今年有望实现新突破。

  在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公司的春小麦播种现场,北斗导航系统让播种机走出的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每台机器都装了漏种监控设备,一旦输种管堵塞导致漏播,可以立即发现进行补播。”第六连(队)队长赵利文指着监控设备上闪烁的红色警示灯,“你看,3号机在150米处有堵塞情况,现在工人正在疏通回补。”该公司春小麦中有一万亩土地示范性采用了减药减肥增产提质的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面对今年春季气候反复、雨雪交替的挑战,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公司第七连(队)的职工们展现出硬核智慧。“四月以来下了几场雪,土壤含水量高达80%,拖拉机进去就陷。”技术员姚刚站在田边,看着远处的履带式拖拉机缓缓驶过,“我们改用自重更轻的橡胶履带,配合更为先进的现代平地机,把地块平整度控制在3毫米以内,这样积水能快速排走。”

  在单产提升行动上,呼伦贝尔市依据不同区域的土壤肥力、积温状况、地形地貌等条件,将耕地划分成片区。各片区实施分区定标、精准定产,合理筛选适配品种,优化农机调配,明确单产指标,通过这种差异化种植方式,深度挖掘大豆单产潜力,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每个片区都有专属的施肥配方和灌溉方案,预计亩产提升20%以上。

  春播时分,奋战在农业生产战线的人们将希望播撒在心田,期待着那一抹绿意的绽放。当春风拂过呼伦贝尔的黑土地,当种子在泥土中悄然扎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春播的繁忙,更是科技赋能的力量,是藏粮于地的坚守,是今秋的丰收在望。(胜利  张庆琳)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