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性的构建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之问,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站在文化衍生逻辑的视角,构建北疆文化主体性具体可以从“自在”到“自为”、“他者”到“主体”、“分散”到“聚合”、“多元”到“一体”四重哲学维度展开。
从“自在”到“自为”:文化自觉的生成
文化自觉是构建北疆文化主体性的第一步,也是其哲学逻辑的起点,“自在”到“自为”的转变,标志着北疆文化从被动传承到主动建构的飞跃。北疆文化的“自在”性源于内蒙古地区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几千年来汉、匈奴、鲜卑、柔然、蒙古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在此交汇融合,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文化自觉提供了肥沃土壤。当前,一方面要在精神提炼与符号构建上发力,持续做好“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典型标识的阐释与宣传工作,构建起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内涵的文化符号体系,使文化认同从模糊走向清晰;另一方面要在实践创新与时代转化上发力,真正将“蒙古马精神”等价值符号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使草原文明的生态哲学、集体主义伦理深度嵌入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进程。
从“他者”到“主体”:文化自信的凝聚
由于游牧的生产方式、匮乏的古代文本等原因,北疆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因失语而导致以被描述者、被阐释者的面貌示人,处于被中原文化辐射的边缘地带,缺乏主动叙事传统。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还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这种边缘状态不仅削弱了北疆文化的影响力,也使其由于“他者”的身份难以凝聚文化自信。因此,构建北疆文化主体性的第二重维度即从“他者”走向“主体”,这种转化不仅是对以往被动叙事状态的超越,更是对北疆文化独特价值的深刻认知与自信表达。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深刻反思,更需要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挖掘草原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民族团结传统等北疆文化独特价值,创造具有共识性的标识符号矩阵,逐步掌握自我表达的话语权;通过创新表达方式,例如蒙语版《孤勇者》等文艺作品,将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艺术相结合,展现北疆文化的独有魅力;通过主动融入中华文化叙事,例如阐明蒙古族的“长生天”信仰与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来赢得更大范围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
从“分散”到“聚合”:文化载体的融合
北疆文化品牌的打造,本质上是对多民族、多形态文化资源的系统性重构,其核心在于突破地域性文化单元的分立状态,通过价值提炼、载体整合与功能再造,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区域标识的文化共同体。这一从“分散”到“聚合”的转化过程,在历史维度、空间维度与功能维度均呈现深刻变革。首先,要对历史资源进行聚合性挖掘。游牧文化、河套文化、狩猎文化等文化资源长期曾以“碎片化”状态分布于不同民族与地域,可以通过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分散的历史叙事整合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有机脉络。例如鄂伦春自治旗通过“鲜卑根祖地”文化品牌建设,将森林渔猎文化、鲜卑南迁史与民族团结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价值链条。其次,要对空间载体进行系统性重构。传统北疆文化载体多依托分散的节庆、非遗工坊、民俗活动存在,下一步要重点推动“万里茶道”文旅廊道、“融合之路”等跨区域项目,将长城遗址、黄河“几字弯”、草原“那达慕”等物理空间串联为文化传播网络,使文化载体突破地域限制,形成“点—线—面”协同的文化生产力布局。再次,要对功能载体进行协同性升级。从单一传承向多维赋能的角度出发,通过打造“光伏治沙文旅综合体”等新型载体,实现生态治理、产业创新、民族团结等多重功能耦合,推动文化载体从“文化容器”向“治理资源”的根本性变革。
从“多元”到“一体”:文化认同的升华
北疆文化主体性的构建需要在多元一体的框架下实现从地域性、民族性认同向中华文明认同的升华,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北疆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首先,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蒙古族的“草原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联,体现了北疆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北疆文化主体性构建的重要目标。内蒙古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量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讲述北疆各民族共御外侮的历史故事,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北疆的流传印记,既可以推进红色教育事业,又可以增强各民族对“四个与共”的真切认识。再次,北疆文化主体性的构建不仅需要地域与民族的认同,也需要中华文化的认可与欣赏。因此,必须要持续抓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背景下,明确北疆文化的文化使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内蒙古形象,完成从“地域文化集合体”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质变飞跃。 (作者:刘宏强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