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嘴鸥掠过乌海湖面,湖的蓝、沙的金、山的褐便连成一幅天然画卷。

在乌海市,黄河穿城而过,乌兰布和沙漠与乌海湖紧紧相拥,形成了全国少有的“沙水相连”景观。近年来,乌海市以湖为媒,展开了一场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从流域系统修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候鸟栖息地建设到景区环境升级……对于黄河乌海段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成为我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一个微观样本。
沙漠中的“一泓碧波”
乌海湖,水域面积118平方公里,东岸,城在景中;西岸,沙海相连。乌海湖广阔的水域不仅改善了乌海市的生态环境,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更多生机与活力。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乌海市以乌海湖为代表的多个旅游景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9.83万人次,同比增长4.79%。数据的背后,是“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文旅品牌释放出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乌海湖还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诗与远方”,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从统筹实施黄河乌海段生态保护修复,到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再到全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多举措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乌海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水岸共治“一盘棋”,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八年保持Ⅱ类;“十四五”以来,全市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自治区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乌海湖的治理成效成为乌海市推动水利应用、践行“双碳”目标、推动城市转型的生动注脚。

今年,乌海市聚焦黄河底泥安全处置与生态高值化利用,以实现乌海及周边地区矿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利用改性黄河底泥用于矿山生态修复,为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提供创新技术与实践方案。乌海能源公司规划发展部规划与项目前期负责人任旭说:“乌海市将改性黄河底泥与煤矸石、水泥、保水剂等材料混合,用于矿山生态修复,实现了对乌海湖淤泥的资源化利用,也可有效增强矿山边坡和堆填场的结构稳定性,对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意外而来的“生态考官”
7年前,从昆明北归的红嘴鸥在途经乌海时,遇到了乌海湖,于是驻足停留。自那之后,这些意外而来的“生态考官”年年飞抵乌海市,从“自然移民”变为“城市公民”。

欣喜之余,乌海市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乌海湖生态环境治理,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置于首要位置,坚持不懈推进水岸共治。如今,这片水域不仅吸引红嘴鸥每年如约而至,更吸引了天鹅、黑鹳、金雕、白鹭、灰鹤等众多候鸟翩然而至,共同见证乌海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丰硕成果。
“只有生态美好的和谐之地,才能成为候鸟逗留的地方。红嘴鸥年复一年大规模来到乌海湖歇脚、休憩,正是对乌海市生态环境的认可。”乌海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黄苏雅说。

乌海市兼具湿地、草原、林地、山地、沙漠等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乌海市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对乌海湖、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人工+科技”的方式进行常态化巡逻守护,全力维护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
“乌海处于我国境内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的交会处,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候鸟停歇地。对黄河乌海段开展流域健康监测与保护,不仅关乎区域生态安全,更是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王春晓说。
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平”
乌海湖对乌海的重要性,从生态、经济等领域都能找到答案。
今年3月28日,乌海与昆明联合策划的“飞越千里的春日‘鸥’遇”——昆明·乌海双城联动大型直播活动在乌海湖畔与滇池岸边同步开启,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南北对话,源于一段生态奇缘。
“以前只有在昆明才能看到的红嘴鸥,现在在咱乌海也能年年看到。”摄影爱好者安敬东感叹道,“起初,红嘴鸥还很胆小,但市民对它们特别热情,小心翼翼呵护,现在这些小家伙儿就在人的身边飞,一点都不怕人。”

乌海湖水清岸绿、生物多样的生态空间串联起生态与旅游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成为润泽民生的幸福载体。
“乌海湖太有特色了,有沙又有水,既粗犷又柔美,特别‘出片’,我还会再来。”来自陕西的游客刘超说。乌海市高标准建设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努力把该旅游区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人文体验于一体的风景区,向八方来客展示乌海市独特的山水和人文魅力。
如今的乌海湖,既是候鸟迁徙的驿站,也是市民的休闲客厅,更是这座城市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