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海

“守艺”形意拳: 百年传承里的刚柔之道

  背景介绍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的四大名拳之一,与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法。由清代直隶深州(今河北省深州市)窦王庄村人李老能,在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结合平生所学,经反复实践,从拳法的外形、内意、劲力、习练方法、技击原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衍化出来,并加以定名。

  该拳种吸取道家哲学思想和养生观点,内为养身之术,形为运动之道,生克变化为攻防之法,强调神形并重、内外双修,注重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正所谓“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2023年,我市形意拳传习基地“天马武术俱乐部”被海勃湾区认定为海勃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同年,形意拳项目被评定为乌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5年,入选自治区级第八批非遗代表性项目。

  若您也喜欢探寻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请与我们同行,一起开启这场“遇见”之旅。

  每一方水土,都镌刻着独特的文明印记。在乌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黄河岸边生生不息的古老回响。

  都说非遗是触摸文化根脉的温暖印记。

  晨光暮色,四季更迭,烫画的笔尖勾勒出时光的纹路,挂毯经纬间穿梭着生活的温度,千年驼铃回荡的丝路传奇、黄河涛声浸润的民间智慧,最终都化作烟火人间里跳动的文化脉搏。

  都说非遗是唤醒历史记忆的时光信笺。

  陶泥塑形,丝帛染彩,吹糖匠人的吆喝声仍在街巷回荡,蒸馏酒坊的风幡犹在风中飘摇。那些被时光打磨的技艺,是孩童眼中的神奇魔法,是游子梦里的故园符号,粗粝或精巧的纹路间,藏着跨越时光的时空对话。

  都说非遗是联结族群情感的精神纽带。

  马头琴的长调悠远苍茫,乌海快板的节奏欢快清脆;八卦掌的步法如行云流水,形意拳的起势似风雷激荡。在这里,四十多个民族的文明交融共生,不同地域的智慧在黄河岸边扎根,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文化根系。

  乌海是一座被匠心点亮的城市。这些非遗技艺,是沙漠绿洲不熄的火种,是城市肌理中跃动的韵律。它们与奔涌的黄河同频,与浩瀚的沙漠共舞;与葡萄美酒的醇香交织,与山海沙城的精神共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途径,让传统之美在钢筋铁骨的城市里焕发新生。

 
 

  深耕形意拳数十年。

  青年习武倍轩昂。

  月亮初升,公园杨树下,一位身形挺拔的武者正以拳锋划开夜色。他的动作似流水凝霜,又似惊雷藏云,引得不少市民驻足观看。“这是形意拳的根,也是咱祖辈的魂。”形意拳第五代传人初宏涛这样说。

  少年有个武侠梦

  1973年秋,在山东省海阳市的某个村庄里,枣树林被秋风吹得簌簌作响。5岁的初宏涛蹲在场坝的石碾旁,看庄子里的民兵操练形意拳。

  海阳是座英雄的城市。抗日战争时期,海阳人民曾在党的领导下,同敌人开展过上千次灵活多样的地雷战,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英雄的城市,仿佛连空气里都飘浮着尚武的因子。

  初宏涛从小就听父亲讲述地雷战的故事,英勇的抗日战士和他看过的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形象悄然重叠,在少年心中交织成斑斓的武侠梦。“那时候经常抱着武侠小说看得入迷,还会把自己代入书中角色,幻想着自己也能飞檐走壁、惩恶扬善。”初宏涛说。

  初宏涛还发现,在老家村头,经常有个裹着绑腿的老者清晨起来打拳。老人每次出拳时,腰间铜烟锅都会发出蜂鸣般的震颤声,这让他觉得很神奇。“这叫筋骨齐鸣”,老人用烟杆点着他单薄的脊梁说,“形意拳练的就是精气神,得让骨头缝里都透着劲。”初宏涛笨拙地模仿,却把烟锅震落在地,惹来围观者一阵哄笑。

  1977年,初宏涛跟随姑姑来到乌海。他经常想起村口练拳的老人,也经常自己模仿着比划两下。当时他有一本形意拳谱,是离家时别人送给他的,因为经常翻看,书页边已经卷得非常严重。

  1981年,初宏涛偶然结识了第四代形意拳传承人的徒弟,并跟随他开始学习形意拳基本功,但家人却坚决反对。

  父母觉得,练拳这件事可不算什么“一技之长”,很是反对,甚至吓唬他,“发现练武就禁食”。14岁的初宏涛可不管这些事儿,为躲过父母的“家规”,他每天借着要早到校的名头,凌晨五六点就出发赶往师父家,伴着点点星辉跟师父学习拳法招式,练个上百遍,直到大汗淋漓,才会匆匆跑回学校赶着去上课。

  时间一久,父母便发现了他在学武的“秘密”,但看他并未因此耽误学习,而且练武术也能强身健体,也就不再强烈反对。高一那年,初宏涛在武术教练的带领下与师兄弟一同到临河参加一次武术比赛,不料刚到地方就不慎摔伤,教练安排了其他人替他上台。但这次比赛却让他记忆深刻。他坐在观众席上,听周围人嘲笑乌海来的选手“花拳绣腿空架子”,心里十分憋闷:“我当时就在想,有着百年历史的形意拳怎么到他们嘴里就成了‘花拳绣腿’‘空架子’?所以那次之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形意拳学个明白,然后发扬光大。”

  不懈努力,踏入武学之道

  机缘巧合下,初宏涛在后来的一次武术比赛中,结识了呼和浩特的武术教练范伟东,范老师在观摩了几次他的参赛过程后,觉得初宏涛很有武术天赋,说如果他可以到呼和浩特市跟随他学习,他愿意将毕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他。回到乌海后,初宏涛便立志去呼和浩特市上大学,终于在20岁时如愿考取,开始跟随范伟东老师学习。“跟师的日子也确实学到了不少真东西,这让我十分高兴。”初宏涛说。

  1989年,初宏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公安局海勃湾分局刑警大队工作,并牵头成立了乌海市天马武校,后更名为乌海市天马武术俱乐部。说起来,这其实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当时,他常常在公园里练拳法,不少孩子跟着有样学样,他索性将他们全部“收编”,一板一眼指导起来,主教形意拳。很快,跟随他学习武术的孩子就有了50多名。他给他们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天马武术队。

  由于教学地点在室外,每逢夏季,孩子们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冬天又冻得瑟瑟发抖,于是他琢磨着,干脆租个室内场地,正式办个武术爱好者培训班,跟家长一商量,大多数都表示同意,且愿意交学费支持孩子练武以强身健体。于是那年夏日,“天马武校”正式成立,当时他22岁。

  1995年,28岁的初宏涛被调到市公安干校当武术教官。在那期间,初宏涛不仅结合工作岗位特点与实际情况改编了擒敌拳,还参加全国各地的武术赛事,并继续拜师学艺,让传统武学重焕生机。

  加入非遗传承的大家庭

  初宏涛的心里一直有发扬光大形意拳的梦。他总是回忆起小时候在家乡时,是乡亲们练习形意拳给他埋下了学武的梦想。

  2012年夏,初宏涛独自去往山西形意拳发源地。在车毅斋武馆里,初宏涛亲眼看到第四代形意拳传承人演示“鸡形四把”的招式时,健壮的手臂爆发出惊人的劲力。“这招我琢磨多年,今天幸见真谛。”他说。回到乌海,初宏涛当即将自己所学教授给跟他学武的学生。

  2023年,形意拳被评定为乌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初宏涛正带着学生在武馆练拳。课后,稚气未退的小男孩拽住他衣角:“教练,我长大了要当和你一样的‘功夫熊猫’!”初宏涛听着竟笑出了泪花,想起自己年少时在石碾旁偷师的光景。

  算算时间,他练习形意拳也有22年的光景了。他觉得,形意拳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养生、健身、技击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其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在推广全民健身过程中具备很大的优势。且因其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汲取了中医学与气功学的精华,实践证明长期习练对于增强体质、防治慢性病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形意拳体现了中华武术之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通过学习形意拳来体悟人生、改善自身精神气质、培养清逸大勇的尚武精神,提高人生境界。”初宏涛说。

  初宏涛开始更大规模地推广形意拳。如今在乌海,形意拳的练习者众多,他们分布于不同年龄段,具备不同的职业背景,从青少年到退休人员,许多人都在积极学习并传承这一技艺。同时,在初宏涛等人的带动下,形意拳的受众也十分广泛,不仅吸引了本地市民的关注,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交流学习。

  形意拳的观赏性也决定了其作为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能够经常登上各类大型文艺晚会,对宣传形意拳起到了积极作用。

  初宏涛构思了自己未来五年开展形意拳推广的具体想法,他希望能积极推广青少年习练形意拳以强身健体,并组建专业的形意拳表演、比赛队伍,参加各种大型武术比赛和表演活动。“如果有能力,我们还想组织策划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大型形意拳交流比赛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形意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他说。

  “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外,在传承民族文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形意拳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形意弟子们的努力,这一中华武林之瑰宝,定会再次光显于世,古树长青。”对于未来发展,初宏涛很坚定。(张靖爽)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