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农事正忙,2025年河套灌区夏灌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巴彦淖尔市依托一系列精心打造的水利工程与智能灌溉系统,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实现农业节水增效。
5月15日,在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连片小麦种植区,引黄滴灌管道如大地的脉络般纵横交织,丰沛的黄河水顺着“主动脉”奔涌而下,精准地分流至每一条“毛细血管”,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每一株小麦的根基。
“今年全村1.73万亩土地都是用黄河水浇灌,其中,滴灌小麦6000亩,按照往年的经验来看,每亩滴灌小麦产量能达到1000斤左右,比漫灌增产10%—15%左右。使用引黄滴灌后,预计可节水30%左右。通过滴灌系统施肥,节肥能达到40%。同时,节省了一半的人工,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继光村党支部书记高永峰介绍。
如今,引黄滴灌已经成为农民手中节本增效的“制胜法宝”。继光村巧借自然之力,将一处天然形成的水池巧妙改造为引黄滴灌的蓄水池,为周边作物的生长上了一道“抗旱保险”。
今年,五原县依据黄河耗水指标84198.5万立方米,在全县9个乡镇、农场精心布局、精准落实粮食种植面积65.9万亩,为全年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在总干渠乌拉特前旗第四分水枢纽,记者看到滔滔黄河水奔涌而出,顺着蜿蜒的支渠,正在为下游38.65万亩农田送去春耕“及时水”。
在塔布渠灌溉区,包浇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手持铁锹疏通田埂,有的检查灌溉设备,有的手持测水仪记录数据。这种“包浇组责任制”实现了从水源调度到田间管理的全程把控。
“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要浇水120多立方米,现在集中轮灌,只需80多立方米。”西山咀农场第三、第十一分场书记刘忠福跟记者算起了节水账。据统计,塔布渠灌溉区通过“包浇组责任制”实现夏季灌溉效率提升30%,亩均节水超过40立方米。
面对夏灌面积大、任务重的形势,塔布渠供水所推行精准调配、精准定额、精准宣导“三精准”策略。“我们依托用水合作社,统筹上下游需求,动态调整配水方案。同时,严格执行‘亩均用水不超红线’,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技术。”塔布渠供水所所长魏满喜介绍。
在杭锦后旗蒙海镇公益渠村,村民王明义背着铁锹在地头转悠,水渠边的杨树倒映在水面,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夏灌图景。“虽然水已经放进了地里,但是担心渠口跑冒滴漏,就时不时过来看看。”
为严格贯彻执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指标到渠、引够关口、内部调剂”供水原则,更好地服务灌域群众,杭锦后旗解放闸分中心乌拉河干渠供水所始终坚持科学精细调度水量的管理方法,严抓测流量水工作,确保测流数据真实有效,让灌域群众浇上明白水。
走进河套灌区“中枢大脑”——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50多米长的数字墙上,灌溉水量调度系统、河套灌区数字孪生平台、河套灌区渠沟道枢纽工程实时运行现状、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时画面,一目了然。
据该中心信息化处处长白淼介绍,目前河套灌区信息化工程建成1284处通信站点和2141处数据监控点,水利通信专网实现灌区全覆盖;国管渠道调度断面流量自动采集覆盖率达到62%,水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覆盖率达到81%,信息化和“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在河套灌区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和输水工程的安全保障能力。
“通过‘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将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应用与灌区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摸清灌溉作物种植结构,实现灌溉用水精准预测,对调度方案进行动态优化,为水量调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白淼说。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始终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及“四水四定”要求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坚持工程、农艺、管理节水多措并举,水权、水价、水组织改革一体推进,持续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修缮、拓展引黄灌溉体系,研究制定党建引领基层水务合作社模式和样本,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全力推进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让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