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记者走进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梭梭林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梭梭林在阳光照耀下焕发着新绿,宛如给广袤的沙漠戈壁披上了一层绿色绸缎,穿梭于梭梭林间,嫩绿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茂密的植被将昔日肆虐蔓延的漫漫黄沙牢牢覆盖固定。
“种梭梭可是我们增收致富的好途径,既能防治沙化,又能增加收入,现在,嘎查里的乡亲们都积极参与梭梭种植,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梭梭适应性强,扎根深,对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作用显著,而且在梭梭树下嫁接的肉苁蓉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正在梭梭林里查看肉苁蓉生长情况的牧民许明文满脸笑容介绍道。
近年来,许明文通过种植梭梭发展肉苁蓉的沙产业,已种植梭梭林5万余亩,嫁接肉苁蓉1万亩,不仅自己致富,他还成立了专业的种植合作社,带领嘎查农牧民共同发展生态沙产业。“自从发展沙产业种植梭梭以来,嘎查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风沙也少了,现在时常能见到兔子、狐狸在林间穿梭,我们嘎查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许明文说。
据介绍,目前,曼德拉苏木人工种植梭梭林有近55万亩,农牧民通过种梭梭嫁接肉苁蓉、发展特色产业,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以上。
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天然梭梭林365万亩。近年来,该旗在推进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目标,依托以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一手抓“天然”保护,一手抓“人工”种植,因地制宜着力探索培育肉苁蓉、锁阳、黑果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在生态沙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下,该旗还通过项目扶持,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2018年以来,阿拉善右旗先后在曼德拉苏木、阿拉腾朝格苏木、雅布赖镇建成3个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基地。目前全旗累计人工嫁接肉苁蓉种植11.38万亩,去年全旗产肉苁蓉170.5吨、锁阳755吨,逐渐形成集种植、科研、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这几天,在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宏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区,合作社负责人谢振仁正忙着带领工人们种植白刺和浇水。谢振仁于2018年开始种植白刺嫁接锁阳,目前嫁接锁阳300亩,新种植白刺200亩。为了提升沙产业的种植成活率与嫁接技术,该合作社与甘肃省河西学院达成技术合作进行种植技术创新研究。
“今年我们合作社计划再种植白刺1000亩,现在合作社每年销售额达600万元以上。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河西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围绕梭梭种植技术优化、肉苁蓉品种改良等课题开展合作,力求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更契合本地实际的种植技术,为家乡生态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谢振仁说。
为使生态沙生产业形成产业化,阿拉善右旗以“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为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先后培育登记注册生态沙产业企业3家,成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8家,初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合作社+科研+农牧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走进位于阿拉善右旗创业孵化园的内蒙古至臻沙生药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车间内加工沙产业产品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忙着在流水线上生产、包装新产品。
据了解,该公司2016年成立后,通过几年的发展,已构建起了从肉苁蓉的种植、采收、初级加工到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完整生态产业链。目前,该公司生产的“优苁阳”牌肉苁蓉膏在市场较为热销。
“我们利用植物精华萃取技术,将肉苁蓉的有效成分直接萃取出来,研发出中试产品肉苁蓉膏去年共生产了10万盒,产值达到了1000多万元,今年又新开发了肉苁蓉软糖和肉苁蓉压片糖果2个新产品,力争今年的销售额增长20%以上。”该公司副总经理夏国强信心满满介绍道。
如今在阿拉善右旗,大片的种植梭梭林宛如绿色屏障,不仅为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更有效改善了当地沙漠的生态环境。据了解,目前,该旗沙产业从业人数达到3200余人,生态沙产业让从业农牧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如今已成为沙区农牧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阿拉善右旗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沙产业发展示范旗”和“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
“今后,阿拉善右旗继续依托丰富优质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在推进生态沙产业发展中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强优势、补短板,进一步鼓励农牧民积极与合作社、企业合作,不断完善集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沙产业体系,通过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实现治沙致富同兴。”阿拉善右旗林业草原和荒漠防治局副局长许斌表示。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王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