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单子多,手机没电可耽误大事了。好在有户外劳动者站点,这里什么型号的充电器都有,插上就能‘回血’。”外卖员王刚冲进位于商圈核心地带的工会驿站,麻利地从充电架上取下适配的充电线,手机刚连上电源,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处理新订单。驿站墙上“歇歇脚、充充电,工会祝您加油干”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灯光下饮水机、急救箱、休息座椅一应俱全,为忙碌奔波的户外工作者们构筑起一个温暖的港湾。

这些平日并不怎么关注的便利,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在城市发展中,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却长期面临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问题。工会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始终关注着职工的需求,为改善户外劳动者的工作条件,积极推动工会驿站的建设,努力让这些驿站成为户外劳动者遮风挡雨、补充能量的温馨家园。在工会的积极推动下,一个个像蒙商银行户外劳动者站点这样充满温情的工会驿站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
在城市的另一头,喷泉广场旁的户外劳动者站点同样传递着温暖。环卫工人时秀君结束清扫工作后快步走进工会驿站,径直坐在移动暖气片旁,长舒一口气。“这大风天,在外面吹得直哆嗦,一进来就暖和了。渴了有水喝,微波炉还能热饭,比家里还方便。”她指着墙上醒目的意见箱接着说,“上次我提建议说希望多备点擦手纸,没几天就补上了,工会真把我们的话听进去了。”屋内的电视机前,快递员海峰正趁着休息间隙观看新闻,身旁的储物柜里整齐摆放着备用雨伞。“遇到暴雨天气,从这儿借把伞就能接着派件,再也不怕被淋成‘落汤鸡’。而且这里24小时不打烊,我有时候凌晨卸完货也有地方歇歇脚。

“工会驿站24小时无人值守,但安全毫不含糊。”负责喷泉广场户外劳动者站点的工会驿站负责人刘晓梅指着墙上的智能设备介绍,“它能实时监测室内情况,没人时自动断电,既节能又安全。”翻开意见登记簿,记录着户外工作者们的多样需求:希望增加书籍报刊、补充常用药品……每一条都得到了回应。“我们不追求‘高大上’,就盯着户外工作者每天会遇到的‘麻烦事’,把这些小事办妥帖,就是最实在的民生服务。
站在工会驿站的窗前,刮着大风的城市依然忙碌,而驿站内的温度始终恒定。靠在座椅上休息的外卖员小赵说:“夏天有清凉饮品,冬天有取暖设备,累了、渴了随时能进来,这里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截至目前,满洲里市共设立了14个工会驿站,如同星星点点的温暖坐标,散落在满洲里的大街小巷。这些户外劳动者声音的背后,是工会组织把“群众小事”当作“心头大事”的执着——小到一枚充电线的型号,大到系统性的权益保障,都在点滴改进中构筑起民生服务的“四梁八柱”。

工会驿站用“小空间”搭建“大平台”,用“微服务”汇聚“大能量”,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城市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随着一杯杯热茶、一次次帮助悄然浸润到群众心里,以不变的炽热持续书写着满洲里“群众至上”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