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苏尼特右旗乌日根塔拉镇治沙现场,一台大型机械正匀速前进,所过之处,草帘沙障被整齐地插入沙丘,形成一道道防风固沙的沙障。
这台在滚滚黄沙中大显身手的牵引式沙障车,是内蒙古嘉利节水灌溉有限责任公司结合乌日根塔拉镇治沙项目现场气候条件和地形特点自主研发的。该车由牵引车、车体连接装置、动力系统、草沙障铺设装置等部分组成,建植沙障行数可达2至4行,栽植深度在10至40厘米之间,能够在复杂的沙地环境中快速铺设草沙障。该公司车间主任高建告诉记者:“我们自主研发的牵引式沙障车,每小时能够铺设10至25亩方格草帘沙障,实现了高效快速大面积治沙,相对于人工治沙,效率提升约50倍。”
同样是在该旗赛罕乌力吉苏木都日木嘎查治沙项目区,机械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牧民设计改装的履带式压草帘机、划线机等装备成为治沙主力,向着流动、半流动沙地开拓进军。
这些新型治沙装备,可实现在复杂的沙地环境中爬坡越障,能有效锁住流动的沙土,与其他机械设备配合使用,每天可铺设沙障50至70亩,相较单纯人力作业,施工效率可提升25倍。
“苏尼特右旗以科技力量赋能防沙治沙工作,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机械会战’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治沙效率和质量。”苏尼特右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任志忠表示。
如今,在苏尼特右旗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战场上,越来越多的科技与智能装备代替了人工作业,在机械力量的加持下,人们向沙地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势,步步为营、捷报频传。
该旗桑宝拉格苏木治沙项目区距离硬化道路较远,现场沙化严重、沙丘坡度较陡。这在治沙人的眼里绝对是“易守难攻”之地,放在过去,只能靠人力背着沙障一步步进行治沙。
为解决大型机械进入项目区难度大等问题,中标企业——蒙草集团进行实地勘察研究,并咨询专业车辆改装团队,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改装出适应当地地形状况的六驱翻斗车和六驱抛肥车,大幅提升了在复杂沙地地形中运输施工物资的效率,增强了作业能力,加快了施工进度。
与此同时,蒙草集团还进口了4辆配备北斗导航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大型拖拉机,依托北斗导航技术,通过电脑设定路线,控制牵引抛肥机、开沟机、沙障铺设机等多种机械设备,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苏尼特右旗浑善达克沙地治沙现场,当地群众不仅因地制宜改装出一些大型机械,提高了治沙效率,而且治沙用的稻草帘也由当地牧民创办的合作社制作,不仅大幅降低了治沙成本,还为当地牧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
这家叫“陶高图”的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7月,位于赛罕乌力吉苏木所在地。合作社创立者高娃是当地牧民。她所在的敖伦淖尔嘎查,沙地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0%。
“我们在2023年发现,铺设沙障所用的稻草帘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不仅运输时间长,成本也高,有时还会因物料短缺延缓项目进度。如果能就近生产稻草帘,供应本地治沙项目,能省不少事。”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正式打响后,高娃欣喜不已的同时,也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2024年,她主动将自家6000余亩草场申请了禁牧,卖了50头牛,将所得收入全部用于500平方米牛棚的升级改造和购置10台草帘编织设备,建成标准车间,开始了生产。
“我爱人喜欢捣鼓这些机器,经过他几次改良,我们这间小厂房终于能够生产出适合当地治沙要求的草帘了。我们合作社的治沙机械也是我爱人自己研究的。你看,我们有机械、有物料,剩下的就是带领牧民大干一场了。”高娃说。
如今,陶高图合作社与黑龙江、辽宁等地的稻草收购商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关系,形成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工程应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治沙物料就地生产、即时供应。合作社满负荷生产日产能可达15万米稻草帘,吸纳带动周边农牧民50余人就业,其中包括12户脱贫家庭,让周边牧民实现了“顾家、治沙、挣钱”三不误。
苏尼特右旗作为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重点攻坚区,境内浑善达克沙地面积734.88万亩,其中流动、半固定沙地84.5万亩。2024年,该旗先后吸引5家合作社、220余名当地群众共同完成防沙治沙任务71.5万亩,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60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1万余元,劳务报酬占企业项目总收益的17.5%,实现了增绿与增收的双向奔赴。在此基础上,今年,该旗计划完成沙地治理任务110万亩。
“我们在推进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中,创新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防沙治沙模式,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逐步对境内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修复治理,推动防沙治沙建设主体多元化,努力促进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共赢。”任志忠说。(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巴依斯古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