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荣旗城区全貌鸟瞰图。张鹏 摄
如果说阿荣旗大地最厚重的颜色,那一定是抗联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浇灌的红色。
如果问阿荣旗最巍峨的精神地标,那一定是英雄王杰用信仰镌刻的永恒丰碑。
红色,浸透忠诚的底色,也是阿荣旗这座兴安岭小城最亮的灯塔。
林海为证,忠骨不朽,浩气长存,薪火永续。
抗联精神 光照日月
清明时节的阿荣旗抗联英雄园里,前来祭扫的人们络绎不绝。春风拂过,松涛阵阵,白桦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80多年前那段血与火的洗礼。
1938年冬至1942年11月,为牵制日军南下,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按照中共北满省委指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和第九支队挺进阿荣旗。在这片林海雪原,抗联将士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沿着抗联英雄园的主路向北前行不远,在左前方一片高大的白杨树下,一尊跃马挥枪指挥战斗的抗联英雄铜像便映入眼帘。阿荣博物馆讲解员冯丽霞告诉记者,这就是第三路军西北远征军总指挥冯治纲将军。冯治纲英勇善战,多次带领部队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是令日寇胆战心寒的抗联名将。为开辟阿荣旗抗日根据地,他带兵渡过嫩江,跨雪原、攀风岭、穿林海,一路数仗,打得日寇节节败退。1940年2月4日,冯治纲率队来到阿荣旗三岔河镇的任家窝棚时,哨兵报告前方突然发现了敌人行踪。为了更好地了解敌情,他当即带着几名战士飞奔到南山坡去观察。没想到这时,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在山顶双方发生遭遇战,寡不敌众下,冯治纲等5人壮烈牺牲。
沿着主路继续向前走,不久就看到了一组7人战斗群雕。冯丽霞告诉记者,这就是七勇士雕像,居中指挥战斗的是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高禹民。1940年11月30日,东北抗联三支队接连打了几场胜仗后,转移到阿荣旗鸡冠山休整,但遭到大批日军围攻。当时,高禹民与6名抗联战士被日军围困在山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日军劝高禹民投降,但是高禹民命令会日语的战士回话说:“抗联战士誓与祖国共存亡!”日军见劝降无效,就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高禹民等7人不幸全部壮烈牺牲。
像这样发生在阿荣旗的抗联悲壮故事还有很多。据《阿荣旗革命老区发展史》记载,1938年至1942年,在阿荣旗抗日游击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和第九支队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上百次,消灭日伪军近千人。第三路军西北远征军总指挥冯治纲、第三支队政委高禹民等抗日将领和抗联战士也血洒阿荣,为国捐躯。
精神地标 跨越时空
如果说抗联精神是阿荣旗的根,那么王杰精神便是这片土地上赓续的精神地标。
1942年10月,王杰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8年随父母移居内蒙古阿荣旗那吉屯农场。
1961年王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后任一连五班班长)。在部队期间,他曾多次立功受奖,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1965年7月14日,23岁的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班长王杰,在江苏邳县组织民兵训练时,在炸药包发生意外,即将爆炸的生死瞬间,他毅然扑向炸点,用血肉之躯为12名民兵筑起生命屏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爆破专家后来测算:他本有3秒撤离时间,却选择扑向炸点救人。
王杰的母亲患有心脏病,曾几次来信要他回家探望,早日结婚,但他以工作为重,两次推迟婚期,4次推让假期。直到1965年5月,王杰母亲的心脏病再次复发,连长下决心让王杰回家探亲,并悄悄为他备好了火车票、通行证和粮票。这一次,王杰终于踏上回家的列车,这是他与父母分别7年后的第一次团聚。但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在父母和未婚妻的依依不舍中,王杰归队的日期到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亲人的相聚,竟然是王杰与他们的永别。
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王杰的名字一时间响彻中华大地,全国上下掀起一场学习英雄王杰的热潮。60年来,英雄王杰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人矢志军营,报效国家。
王杰留下的遗物并不多,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生前写下的日记,有20多本,10万多字。在一篇日记中,他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无畏的人,向英雄学习!”王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誓言。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以各种方式赞扬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第71集团军视察时指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如今,在英雄第二故乡的黑土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传承王杰精神,不仅修建了王杰广场,还建造了王杰纪念馆。1965平方米的纪念馆总面积象征着他牺牲的年份,23级台阶铭记他的青春年华。
山河回响 薪火永续
山河血脉传,薪火照征程。为更好传承践行英雄精神,阿荣旗不仅修建王杰纪念馆、抗联英雄园、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播红色文化,还不断活化各种红色资源激励后人。
如今已年近八旬的阿荣旗原旗委书记谭宏宇不仅在任期间推动修建各类红色展陈设施,退休后仍然四处奔走搜集整理东北抗联在阿荣旗战斗的各种资料,传播宣讲那段红色历史。阿荣旗本土文史学者刘志法依据真实抗联故事精心创作改编多部舞台剧,再现当年的抗战岁月。
在阿荣旗的六合镇长安村的一座小山包上,东北抗联战士与日伪军曾发生过激烈战斗,4名战士壮烈牺牲。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将战士们的遗体收殓安葬。从那以后,这座小山包便被当地百姓称作“红军岗”。今年59岁的农民孙福贵在此处的烈士纪念碑前立起了14米高的旗杆。13年来,他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着烈士英灵,让五星红旗始终在此飘扬,守护着英烈的长眠之所。如今,孙福贵已成为当地红色教育的榜样,每年清明,都有干部、群众和学生自发来这里扫墓。
在阿荣旗王杰小学,以王杰事迹为蓝本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开辟“红蓝融合”实践创新基地,将王杰精神深度融入校园生活。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立王杰展室、铸造王杰铜像、开设校本课程、讲王杰故事、唱王杰的歌、军社联谊等举措,让红色文化熏陶滋养学生。
如今,不仅清明、“七一”、烈士纪念日等重要纪念日来红色场馆参观、凭吊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 即便平时,也不时有当地干部群众和游客前来瞻仰。
阿伦河水涛声依旧,兴安岭上山风如诉。那些长眠在林海雪原的忠魂,那些镌刻在人民心中的名字,早已化作永恒的精神地标。当“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童声合唱在抗联英雄园、王杰广场等地响起,阿荣旗的红色基因正在新时代奏响历史与未来的澎湃和鸣。(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于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