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莫让“人情”坏了原则

  “人情”与“原则”,是中国社会语境中一对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适度的人情往来,可以增进理解、融洽关系,而一旦“人情”越过了“原则”的边界,甚至侵蚀、破坏了制度规矩,其危害便不容小觑。对党员干部而言,在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中坚守原则底线,不仅是对个人品行的考验,更是对党性修养与政治忠诚的深刻检验。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警惕“人情”这把双刃剑,莫让人情坏了原则,确保权力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人情”泛滥、原则失守,背后往往是私心驱动与公私不分的错位。权力姓公,其唯一的合法性源于人民的赋予,其唯一正确的指向是为人民服务。一旦公权力被私情所裹挟,沦为个人情感的附庸,那么原则的失守便只是时间问题。

  坚守原则,并非意味着要不近人情、刻板僵化,更不是要割裂正常的社会交往。恰恰相反,真正的原则性,是建立在对党纪国法深刻理解、对群众疾苦深切体谅、对公平正义深沉追求的基础之上。在不违背党纪国法、不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健康的同志情谊、纯粹的亲友关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情感温度。但当“人情”与“原则”发生冲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选择原则,这既是对党和人民负责,也是对自身负责。要敢于对那些试图用“人情”来突破原则底线的人说“不”,即使会“得罪人”,也要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要有效防止“人情”坏了“原则”,既需要持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公私分明”的思想堤坝,也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强化监督的力度。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人情观,增强抵制各种诱惑和干扰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还要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那些以权谋私、因私废公的典型案例要严肃处理、公开曝光,形成强大震慑,让企图用“人情”腐蚀权力的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理直气壮讲原则,“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者:亓竹冉)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