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共创幸福生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线,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乡村全面振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社群互嵌交织的广阔空间,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推进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共富共享、文化上创新交融、社会上互嵌共融、生态上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凝聚发展合力

  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产业振兴互融共促,本质上是通过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重构社会关系网络,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的发展现实。要坚持“在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激活发展动能”的双向路径,使产业振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形抓手和有效载体。聚焦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优质化、智慧化、生态化重塑产业内核,紧扣地、水、种、粮、肉、奶六个重点,推动智慧牧场、智能农机、分子育种等技术创新应用,实现技术赋能、生态转型,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创新推动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县域富民产业提质增效,在脱贫地区实施赋能式帮扶培育内生动力,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建立产业收益反哺机制,强化农牧民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认同,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同频共振。

  汇聚人才力量

  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将共同团结奋斗的理念转化为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用、留的全链条实践,加快培养总量充裕、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让人才振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支撑。要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构建“民族团结+技能提升”融合培养模式,针对嘎查村组织负责人、家庭农牧场经营者、农牧民等分层分类实施靶向培育,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融入“中华民族一家亲”实践教学。打造城乡互嵌、民族共进的人才循环生态,构建专业人才下沉、在外人才回流、跨界人才融通的城乡人才流动机制,推动科技、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企业家等返乡入乡,参与乡村建设,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动能。

  增强文化凝聚力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

  文化振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实践,通过构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转化为美美与共的发展动能。以文化振兴为载体,将民族团结的基因植入乡村肌理,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目标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效果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灵魂,以系统化工程化思维重塑乡村文化振兴路径,在文化传承中深化认同、在创新交融中凝聚共识、在共享实践中筑牢根基,让农村牧区成为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基因的精神沃土。开展空间可及、内容适配、主体协同的文化创新服务,打造“空间互嵌+内容共生”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采取体验化、艺术化、文创化、节庆化等融合方式,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乡村文化的潜力和优势转化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实践力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文化力量、筑牢思想根基。

  厚植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乡村生态振兴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在生态治理中深化责任共担、在绿色转型中实现利益共享、在环境优化中促进文化交融,让绿水青山成为凝聚发展共识、增进团结进步的生态基底,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发展实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因地制宜、科学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加快构建各民族绿色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加强农牧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休牧、耕地休耕轮作等工作,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防沙治沙,提升农牧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强化党建引领

  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

  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键在于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领导,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基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坚持为民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突出问题导向,把系统多元、内容丰富的乡村振兴大战略,转化为具体可行、能抓得住的小切口,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原则,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多元治理为抓手,推进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农村牧区公共空间共建、公共难题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引导农牧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幸福生活。(作者:双宝 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