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8时许,随着75052次中欧班列从青岛胶州站缓缓驶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货值超4500亿美元。这一历史性跨越,见证了“钢铁驼队”从“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的蜕变,更以“硬联通”与“软联通”的双重突破,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年以来,我国在物流降本增效方面持续用力,而中欧班列为物流降本作出新贡献。比如在海铁联运方面,在西方拓展了经波罗的海、里海、黑海的国际海铁联运新径路,在东方实现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沿海港口无缝衔接,构建了联通东亚、东南亚与欧洲的海铁联运新通道,以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等沿海港口为起点的图定中欧班列线路已达28条。据统计,中欧班列用11万列的足迹,在亚欧大陆铺就了覆盖26个欧洲国家229个城市、11个亚洲国家超100个城市的物流网络。“时效+成本”的双重优势,让中欧班列成为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中国制造新三样”出海的首选通道。
中欧班列的辐射效应,正在重塑沿线国家的经济地理格局。内蒙古依托班列连通莫斯科、霍尔果斯等地,构建起小麦、牛肉等农畜产品供应链,2024年外向型经济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际物流枢纽吸引汽车配件、木材加工等产业集聚,形成“以流促贸、以贸聚产”的良性循环;德国杜伊斯堡港因班列开通吸引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创造2万多个就业岗位。而中欧班列推动的“双向货源开发”,正在打破传统贸易壁垒。“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链式反应,印证了“陆海天网”四位一体联通格局的强大生命力。
中欧班列带来的,有贸易数字的增长,更有沿线民众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在波兰罗兹,班列催生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繁荣;西班牙马德里因班列开通新增3000个跨境贸易岗位。民生获得感更体现在文化交流层面,2025年5月开行的西安至阿拉木图国际人文班列,让陶瓷、茶叶等文化展品成为“流动的文化长廊”;德国杜伊斯堡的中国文化节、波兰罗兹的春节庙会,让“一带一路”从经贸走廊升华为民心相通的桥梁。可以说,中欧班列不仅是“经济动脉”,更是“友谊纽带”。
站在11万列的新起点,中欧班列正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据悉,我国已与30个国家签署的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让“数字丝绸之路”与“钢铁驼队”形成共振。中欧班列带来的开放不仅体现在贸易领域,更在于“天涯若比邻”。在匈牙利,班列带动当地房地产市场复苏;在哈萨克斯坦,中铁集装箱境外子公司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发的双向货源,让“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落地生根。眼下,中欧班列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从驼铃阵阵到车轮滚滚,中欧班列用11万列的里程书写着开放发展的新传奇。未来,随着运输网络的持续完善和服务能力的不断升级,这条“钢铁动脉”将继续以“中国速度”书写联通世界、共赢未来的新篇章。(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