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内蒙古与京津冀地缘相邻、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地区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互补性强
●立足地区比较优势,以有序的分工协作实现区域间相对均衡、动态协调和充分发展
●坚持和运用好系统观念,把内蒙古和京津冀地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全面考量各领域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内蒙古与京津冀地缘相邻、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影响区域,地区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互补性强。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多方面协同发力,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互利共赢。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与生动诠释。
贯彻创新理念。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内蒙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立“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与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持续开展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加速转化一批示范性成果。贯彻协调理念。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内蒙古与京津冀地区注重各领域、各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加强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产业层面,不断加速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与质量,构筑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空间层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间协调和高质量发展。贯彻绿色理念。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共同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提高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贯彻开放理念。内蒙古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口岸经济为突破口深化制度型开放。通过融入京津冀物流网络,保障京津冀对欧贸易通道畅通。同步建立跨区域通关一体化机制,将天津港、曹妃甸港功能延伸至二连浩特,构建内陆腹地与出海口相结合的开放型新布局。贯彻共享理念。内蒙古借助北京丰富的医疗、教育资源,主动对接融入,着力落实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医疗倍增计划”;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之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既指明了内蒙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也指明了内蒙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从横向上看,内蒙古与发达地区合作水平有待提高,互补优势尚未充分挖掘;从产业发展情况看,2024年,内蒙古三次产业比例为10.9:44.1:45.0,第二产业占比远高于全国36.5%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名靠后,表现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发展易受资源价格波动影响等特点。
针对这些情况,内蒙古应立足地区比较优势,以有序的分工协作实现区域间相对均衡、动态协调和充分发展。京津冀地区不仅与内蒙古地缘空间相接,而且产业层级较高、结构多元,具有互补的资源禀赋和共同的发展需要。因此,内蒙古应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具体来说,在交通层面,要加快建设内蒙古与京津冀地区之间的高速铁路网与航空枢纽群,构建“2小时经济圈”;在产业层面,实施“飞地经济”模式,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在生态层面,建立“生态联防联控-碳汇交易-绿色金融”协同机制,实施“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双轮驱动战略;在数字算力层面,京津冀地区是数字经济高地,算力需求巨大,内蒙古承担着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的重任,同时也是负责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级枢纽节点建设任务的省份,具备政策、电价、气候和区位优势。内蒙古要依靠自身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以及粮仓、肉库、奶罐等地区比较优势,通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能源与产业协作,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延伸区和产业转移高地,构建服务全国大局与加速自身发展的双向互动格局。
坚持和运用好系统观念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内蒙古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视角把握发展规律,统筹兼顾各领域各环节的关联性,坚持和运用好系统观念,把内蒙古和京津冀地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全面考量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以及产业、资源、人才等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转移与承接、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多个领域,需要各方协同配合、整体推进。
坚持系统性思维,把握发展的关键要素及其有机联系。内蒙古与京津冀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又相互关联。内蒙古可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借助地理交通优势、政策叠加优势和统一市场优势,在与京津冀的合作中吸引产业、资金、人才和技术,提升发展层级。坚持整体性思维,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要把内蒙古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中去考量。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区域间的政策协调与合作,消除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另一方面,要注重区域发展的均衡性。通过产业转移、技术帮扶、人才支持等方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协同性思维,促进区域合作的深度融合。协同性理念强调各主体之间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实现共同的目标。要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内蒙古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内蒙古与京津冀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协同发展的共同追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从“以人为本”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改善始终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内蒙古可以借助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协作机制,建立就业帮扶体系,保障劳动者权益。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激发人民主体作用。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一方面,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参与平台,广泛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另一方面,政府主动下基层、走群众路线,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内蒙古要积极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提升本地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民生差距,依据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逻辑,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稳步推动共同富裕。
(作者:杨辉 梁胜文分别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家庄市委党校公务员能力教学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