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北疆非遗月”活动启幕

托克托面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小朋友驻足观看。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磊 摄  

  本网呼和浩特6月15日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皇甫秀玲)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举行。“北疆非遗月”活动同步启动。

  9时30分许,随着民族服饰走秀、马头琴联奏等精彩节目结束,非遗剧目展演、非遗制品展示、敕勒川草原北疆非遗大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基层等活动相继开场,引得市民和游客纷纷打卡拍照。

  在活动现场,呼麦、二人台、晋剧等近百个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展演展示,段建珺、段八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授非遗技艺。游客在观看展演、品尝美食的同时,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距离互动,体验传统技艺的乐趣,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北疆非遗月”活动将持续至7月10日。6月14日至7月10日,每周六、日将在莫尼山非遗小镇开展9场非遗戏曲展演活动;7月1日至7月6日,将在敕勒川草原千人蒙古包举办北疆非遗大集;7月4日至7月6日,将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广场、内蒙古博物院、昭君博物院等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基层活动。

  近年来,内蒙古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文创”“非遗进校园”等举措,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内蒙古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8项106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4项107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0人(健在93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87人(健在914人)。此外,我区还建立了多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等,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