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数字素养鸿沟”之下,高考志愿填报别全交给AI

  6月12日,夸克高调发布国内首个高考志愿大模型,称其将以全量权威数据与智能算法为千万考生精准匹配院校、生成志愿报告等。恰逢高考结束的志愿填报窗口期,这一智能助手的闪亮登场看似雪中送炭,但殊不知,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有一道深不见底的数字素养鸿沟。

  算法的有效性,并非天然存在,而是与使用者的认知能力紧密相关。试问广大考生与家长:是否都具备足以穿过技术光环、透过便利优势,辨识算法模型内在局限的数字素养?

  AI志愿填报工具便利性与科学性的背后,确实对使用者的理解力、判断力提出了要求。尽管夸克能构建起数据的权威性,但各省评分标准差异、政策动态调整等客观情况,仍是算法难以完全覆盖的领域;而考生的兴趣潜能、家庭实际等个性化因素,更无法单纯通过数据量化。虽然平台标榜数据实时更新,但其时效性和适用性仍需在实践中检验。如果考生家长对数据局限性缺乏清晰认知,过度依赖 AI生成的匹配结果,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轻率的行为。

  算法驱动的智能预测,根本上还是对历史数据的统计推演。如若出现报考趋势的非理性波动等不可预测的情形,所谓的精准匹配也就在一瞬之间失去效力。更隐蔽的风险在于算法内置的价值偏好。系统可能天然倾向置顶“热门”“高薪”等标签,无形中窄化了选择视野。而反复强调的“AI生成”“仅供参考”等免责条款,更意味着最终责任需要由并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个体自行承担,这本身就对使用者的数字素养提出了过高要求。

  此外,夸克宣称坚持提供免费服务,这一策略无疑给以考生与家长巨大的诱惑。但在数字素养鸿沟之下,能力与资源有限的群体对数据让渡风险认知不足,这就构成了显著风险。一方面,用户数据的部分让渡成为隐形成本,输入的考生分数、意向、行为痕迹等信息的流向与用途,就真正透明可控吗?另一方面,“不花1分钱”“模拟专家决策”等标签与话术,是否可能让部分用户忽视工具的局限性以及平台潜在的商业意图?

  尤其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家庭而言,他们更易深陷于认知泥潭,很可能难以识破数据局限、算法偏见以及“免费”背后的隐性逻辑。也正是由于缺乏资源,他们更难获取多元化信息与人本化的决策支持。夸克志愿填报大模型这类工具的普及,若无配套的素养提升之策,非但不能填平信息差,反而有可能因使用能力的差异,加剧信息获取的不平衡。

  技术的价值,始终在于成为辅助决策的工具,而非替代思考的主宰。算法能预测分数线,但无法丈量个体心中的热爱与坚持。在将关乎自我未来的重要抉择部分交予算法之前,考生家长是否具备穿透数据表象、合理运用技术的数字素养,成为决定工具能否真正服务于人的关键因素。如果数字素养不过关,考生家长将志愿填报交给AI时,还是审慎一点为好! (闫梦雪)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