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非遗焕新彩 文化润民心 ——2025年呼伦贝尔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侧记

  ◀马头琴齐奏《蒙古骏马》

  ▶天伦之乐

  ◀琳琅满目

  ▶驻足观赏

  ◀鄂温克族舞蹈《阿汗拜》

  自然神奇造化,文化薪火相传。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由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呼伦贝尔学院教育学院、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鄂温克族自治旗文体旅游广电局承办,鄂温克族自治旗文化馆协办的2025年呼伦贝尔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呼伦贝尔市文化馆火热开启。

  活动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通过举办非遗文艺演出、非遗市集、非遗展览等多项活动,不仅让市民和游客享受了一场视觉听觉的美妙盛宴,还见证了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

  歌舞齐飞扬  非遗正青春

  灵动的歌舞、多彩的服饰、厚重的非遗……让市民和游客穿越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脉传承。

  活动现场,非遗文艺演出精彩纷呈。马头琴齐奏《蒙古骏马》以其高亢激昂的旋律,展现了草原儿女的豪迈性格,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用精湛的技艺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达斡尔族舞蹈《鲁日格勒》、布里亚特民歌《故乡》、京剧表演《四郎探母·坐宫》选段、表演唱《达斡尔人家》、鄂温克传统民族服饰表演、好来宝说唱《民族团结心向党》、鄂温克族舞蹈《阿汗拜》等节目轮番上演,让市民和游客零距离接触非遗,领略非遗之美,感受非遗独特魅力。“和家人来呼伦贝尔旅游,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很有收获。”来自山东的游客刘先生表示,这次活动拉近了非遗和群众的距离。

  非遗赶大集  吸睛又吸“金”

  在非遗市集上,达斡尔族服饰、巴尔虎服饰、布里亚特服饰、马头琴制作技艺、鄂温克族希温·乌娜吉(太阳花)、蒙古刀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引得广大市民、游客一边欣赏一边拍照;在美食专区,布里亚特糕点、达斡尔族面食、达斡尔族糕点“瓦特”、鄂温克族奶食品……多种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老字号汇聚一堂,让市民、游客们大饱口福。

  “广大市民和游客不仅大开眼界,零距离感受非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争相购买自己喜欢的非遗好物。”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赏非遗、品非遗、购非遗,本次活动不仅是呼伦贝尔市非遗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有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百姓生活,拉动了非遗消费,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参与非遗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体验民俗文化  感受非遗魅力

  在“魅力北疆 多彩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市民和游客还可以欣赏撮罗子、木刻楞、桦树皮器具、牛角雕刻、剪纸、皮雕、葫芦烫画等百余项技艺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这些作品是千百年来呼伦贝尔大地上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匠人们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线下活动火爆,线上也精彩纷呈。据了解,呼伦贝尔市各地通过新闻媒体及直播平台,对非遗展示、展销、展演、体验、美食品鉴等活动进行现场报道,以直播、图文、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网络达人也纷纷走进活动现场,以主播探店、逛展形式进行线上直播推介,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感受活动盛况。

  呼伦贝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为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史料“会说话”,让文脉“传下去”,呼伦贝尔文旅部门和艺术组织密切协作,不断挖掘和创作众多展现北疆历史之韵、民族之融、人文之美的优秀作品。本次活动是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一次精彩展示,也是响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

  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在此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守护,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呼伦贝尔大地描绘出更加绚丽的文化图景。

  (袁丽娜)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