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关慧明:心怀为民之情 深耕冷凉蔬菜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绵延百里的边境线如同被风沙磨砺的青铜刀刃,深深镌刻进这片土地的褶皱里。边境线上,每隔三五十里,零星点缀着一座砖砌的房子,这便是戍边牧民的家。走进四子王旗江岸苏木戍边牧民斯琴毕力格家的院子,墙角那方用塑料薄膜搭建的小型温室格外显眼——几株西红柿秧苗在太阳能灯下舒展着叶片,倔强地生长着。这一个个嫩绿的茎秆凝结着科技特派员关慧明手把手传授的希望。

  送绿:让戍边牧民吃上新鲜蔬菜

  在远离城市和农区的边境线上,受严寒、大风、干旱等天气影响,戍边牧民们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2022年冬天,得知这一消息后,关慧明一行人立刻带着蔬菜盒深入四子王旗边境地区。

  关慧明的车颠簸在边境国道上,后备箱里用塑料盒子装着的蔬菜秧苗,承载着他对戍边牧民的眷眷之心。蔬菜盒送到后,牧民钢宝力达握着他的手谢了又谢。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珍贵的蔬菜盒,牧民们种了七八茬都不舍得扔。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关慧明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让戍边牧民吃上新鲜蔬菜,他决定帮助他们建造温室。

  然而,第一批建造的温室大棚却在一场沙尘暴中,被全部摧毁。原本松了一口气的关慧明再添愁容,该怎样与老天爷“作斗争”?关慧明带领团队经过十余次技术攻关,在2023年研发出第二代智能温室暖棚。仅一年时间,30座玻璃温室便犹如一个个春意盎然的绿色小岛,沿着四子王旗104公里边境线次第绽放,各色蔬菜在其中葳蕤生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种,我们实现了黄瓜、青椒、茄子、水萝卜等十几种蔬菜的自产,家里终于能吃上新鲜蔬菜了。”斯琴毕力格激动地说。这位曾经需要驱车数百公里到镇上才能买到新鲜蔬菜的牧民,不敢想象有一天能吃到自己亲手种的蔬菜。

  2024年夏季,“关慧明创新工作室”经过反复实验,推出了具有抗风抗沙、节约用水、夏季无人自动保温特点的第三代温室。这意味着即使在大风天气、牧民离家外出或冬季低温的情况下,也能确保蔬菜正常生长,满足牧民常年吃上新鲜蔬菜的生活需求。

  “我们要用3至5年时间,让边境线上的所有戍边牧民都吃上自种的新鲜蔬菜。”今年,关慧明计划把第三代玻璃温室搭建进300户戍边牧民的院中。他说:“牧民有需求,戍边户有期望,我们就有动力。”

  育种:建立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内,关慧明与同事探讨蔬菜幼苗的长势(王兆 摄)

  如果说关慧明的人生有一半是在和农民打交道,那另一半的心血便是倾注在了育种上。

  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蔬菜专业的关慧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当时,我国蔬菜良种大部分要依靠进口,特别是洋葱、胡萝卜、西兰花等冷凉蔬菜,农民每亩地种子的花费就要超千元。”站在乌兰察布苍凉的土地上,关慧明暗下决心,一定要育出能扎根这片土地的蔬菜良种。

  2008年,关慧明提出“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理念,迅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关慧明终于找到了让这片土地蜕变的密码,将乌兰察布气候冷凉这个短板,变成了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

  2012年,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在乌兰察布成立,关慧明组建育种团队,引进示范甘蓝新品种,打破了种植甘蓝需要进口种子的局面。

  “之前进口冷凉蔬菜种子,一亩地种子的支出就得七八百元,如今使用我们自己的种子,每亩地种子仅需几十元,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成本。”关慧明说。不仅如此,多个品种的冷凉蔬菜实现了亩产的跃升,其中洋葱亩产从7000斤提升至14000斤,让乌兰察布一跃成为祖国北方冷凉蔬菜供应的“菜篮子”。

  “培育一个新品种是费心血的事情,往往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我年龄大了,恐怕无法再完成育种工作,但我们有年轻的团队。”关慧明将孕育冷凉蔬菜的“火种”传递给了年轻一代。

  日前,在自治区农科院从事辣椒遗传育种及栽培研究工作的康立茹,挂了关慧明的“专家号”,带了6个品种的辣椒前来询问栽种前的相关事宜。

  “关老师白天在地里种地,晚上回去就给我们恶补理论知识,常常讲到夜里一两点。”康立茹说起和关慧明共事时光,自觉受益匪浅。目前,除了康立茹所在的项目团队在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试验示范辣椒新品种外,还有西兰花、菠菜等育种团队,在关慧明的指导下,借助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这一平台向外推广蔬菜新品种。

  坚守:四十年如一日助力农民增产致富

  从青丝到白发,关慧明40年坚守初心不变。“关老师的车,两年能跑十多万公里。”关慧明团队的工作人员说。

  2012年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关慧明就没有停下在全国各地服务农民的脚步,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我们农业专家‘看病’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病人送不来,所以只能我到地里去。”关慧明开玩笑地说。

  截至目前,关慧明带领团队走过13个省20多个市,坚持为农民提供义务服务,每年帮助农民直接提高经济效益4000万元。面对农民的询问,他倾囊相授。多年来,关慧明累计培训菜农10多万人次,义务现场指导近20万人次,带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7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我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农民需要啥,我就服务啥!”关慧明说。

  多年辛勤付出,关慧明收获了众多荣誉和奖项,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首届中国蔬菜产业杰出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治区劳动模范……

  5月24日,关慧明再获新“勋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故事会上,作为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科技工作者杰出代表,关慧明动情地说:“农民需要我,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关慧明将冷凉蔬菜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团队的辛苦付出带到了聚光灯下,却将自己泥土般质朴的心留在了田野间,像新鲜蔬菜上的露水,无声浸润着一方土地。(高蓉)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