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一重大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征程上推动“两个文明”并驾齐驱、相互促进,就要以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锐意进取、担当作为,推动新时代文明之风浸润北疆大地,奋力谱写内蒙古精神文明建设绚丽篇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自治区发展规划、列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议题,先后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规制度,印发公民道德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专项工作文件,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领域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同时,积极统筹多方力量,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的政策、资金、项目等,发挥保障作用,并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党政群团各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汇聚了广泛支撑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着眼满足各族群众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聚焦城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依托各类文明实践平台不断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创新文化产品供给,以切实行动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多元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努力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内蒙古的重大使命任务,是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心和大局。推进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办好两件大事来抓。要结合诚信建设工程,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开放的精神文化氛围;结合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做实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力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弘扬内蒙古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和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培塑壮美和美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内蒙古形象。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为办好两件大事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在北疆大地形成了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势场。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必须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将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情怀广泛宣传、深入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群众“零距离”“面对面”接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等载体,围绕“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习语金句大家写”“平语近人”诵读书写活动,创作优质公益广告、音频宣传产品,推动嘎查村“文化墙”建设,发放党的创新理论分众化读物,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机关、企业、农村牧区、军营、校园、社区,让党的好声音既“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走进百姓心田,为奋进新征程凝心铸魂。
广泛弘扬主流价值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流价值,发挥其感召引领作用。全区精神文明战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广泛持续开展“守望相助好家园”“石榴籽心贴心”等专题文明实践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校规、单位组织章程中,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景象处处上演。通过深入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工程,掀起全民守公德、重家风、尚诚信的热潮。持续推进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各类文明行动,深化城乡移风易俗,引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随着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发展文艺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优质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父辈的荣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喜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及提名,电影《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双双斩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展现了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进步,传递了真善美的价值和正能量,为人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促进了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我们的节日”“家风家教话传承”“中华经典诵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熠熠生辉。“村歌嘹亮”“文化大院擂台赛”“村晚”“村排”等系列文体活动,让乡村牧区成为农牧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近年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战线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把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各地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创建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等城市斩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着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通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等,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让校园开遍文明之花。以“文明新风进万家——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故事汇”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有效推动了农村牧区除旧俗、树新风。此外,更多文明村镇、单位和家庭不断涌现,为文明内蒙古增亮添彩。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为抓手,加强对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和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北疆楷模、内蒙古好人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带动了更多人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不懈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在实干担当中再建新功、再创辉煌。(作者:刘辛辛 系内蒙古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