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提升精神文明“软实力” 构筑城市发展“硬支撑”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而文明城市创建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包头市自2005年跻身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以来,7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历经20年的不懈努力,文明城市已成为包头市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亮丽名片。文明是包头市的城市基因,更是城市发展的底气,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包头答卷”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凝心铸魂  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轮驱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种表现形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理论创新观点之一,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遵循和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包头作出的“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转化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积极探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路径方法。以经济基础“搭台”、精神文化“唱戏”双轮驱动,以“新思想”铸魂立心,以“强担当”践言立行,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文明创建与工业转型形成了良性互动,文明城市创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和更强大的人才吸引力,而工业实力的增强又为文明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这种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使包头市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感同步提升。近几年,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持续领跑全国百强城市,与此同时,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满意度也持续处于高水平,实现了经济指标与文明指数的双丰收。

  坚持为民惠民  实现文明与民生协调发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这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包头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工作导向,在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为民、惠民、利民、靠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让群众充分感受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带来的成效和变化。从“钢城灰”到建成“半城楼房半城绿”的园林城市,从“安居梦”到“幸福城”,从棚户区改造到打造“15分钟生活圈”、开展“向群众报告”市民问政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擦亮“包你满意”政务服务品牌等暖心举措,包头市统筹做好文明和民生的“双份考卷”,实现了城市文明“高度”与民生“温度”双提升。

  坚持以文润城  把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文明建设的深层根基。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象征,是城市竞争力的精神内核。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文化作为“软实力”,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有助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头市素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绿色硅都”的美誉,其工业文化底蕴深厚,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包头市注重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创新文化表现形式,逐步构建起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气息的城市文化生态,形成了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一方面,包头市将工业文化与草原文化、黄河文化等本土文化元素创造性融合,深入挖掘、研究、展示北疆文化,充分彰显包头特有的城市韵味。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静态景观上,更渗透到城市的文化活动中,鹿城读书节、黄河观凌周、秦长城文化艺术节等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使文明城市创建真正成为市民共建共享的过程,不仅做“热”了特色文化,也做“火”了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包头市十分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和“包棉1958”等代表性项目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活力元素。2023年,包头市发布《关于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实施“文润包头”“印象包头”“魅力包头”“人文包头”四大行动。举办包头艺术博览会、打造包头文学馆等文化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带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坚持以文化人  涵养工业精神与人文底蕴交融的城市品格

  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包头市的城市文明建设,始终扎根于其独特的工业文化土壤,不仅创造了包钢出铁、稀土开发等工业奇迹,更孕育了彰显包头气质的“铁花精神”“工匠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从“工业立市”向“文明兴市”拓展,包头市的文明建设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工业基因和红色传统,这种历史传承构成了城市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建路径。一是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文明风尚。通过“最美包头人”评选、“工匠讲堂”等活动,将工业精神融入市民教育,打造“一社一品”社区文化品牌,让文明理念扎根基层。二是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融合,培育城市品格。包头市的文明底色既传承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创业豪情,又融入了草原文化的开放包容,更注入了新时代的文明风尚。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企地融合的协作精神、志愿服务的集体行动共同塑造了多元共生的城市品格,既体现了工业城市的硬核特质,又展现了文明城市的人文温度,这是支撑包头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文明城市转型的内在动力。促使“铁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工匠精神与新时代道德建设相融合,工业精神成为滋养城市文明的源头活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品格和价值引领体系,营造了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从草原钢城到文明之城,从工业重镇到宜居家园,包头市用行动与事实证明,文明城市不仅是荣誉勋章,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包头市将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扎实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走深走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包头力量。

  【作者:刘翠芬  柴玉洁 分别系包头师范学院三级教授、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包头师范学院)常务副主任,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