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玉泉区4株古树见证古刹名院的历史变迁

  席力图召内的两棵古丁香树

  五塔寺博物馆院内的古榆树

  玉泉区西二道河村关帝庙的古榆树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古刹名院中,几株历经风霜的古树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实施“一树一策”“一树一码”科学管护机制,为古树定制个性化养护方案,赋予专属数字身份,实现精准保护。作为这项工作的缩影,玉泉区登记在册的4株古树,正以其独特的姿态,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

  6月13日,记者走进玉泉区西二道河村关帝庙,院内一株古榆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葱郁如盖,遮蔽了半个庙顶,与古庙相映成辉,构成一幅“树庙相依,共生共荣”的和谐画卷。

  “这株古树比关帝庙的历史还要悠久。”关帝庙监院告诉记者,“清乾隆年间,托县商人正是看中了这棵大榆树,在它身旁建起了庙宇。如今,大榆树早已成为村民们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历经230余年的风雨,古榆与古庙相伴相生,共同守望着村庄的变迁。记者扫描树身悬挂的专属二维码了解到,这株国家三级古树平均冠幅达18米,树高16米,估测树龄230年。

  在五塔寺博物馆院内,一株古榆树傲然挺立。“这里原有3株古榆,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仅存这一株了。”五塔寺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株幸存的古榆同样被赋予了“数字身份证”。扫描其二维码显示:该古榆东西冠幅21米,南北冠幅16米,树高约17米,估测树龄同样为230年,亦为国家三级古树。它历经沧桑的挺拔身影,成为寺院历史变迁的独特见证。

  在席力图召护法殿前,两株紫丁香静静矗立,为庄严的宗教场所平添了几分清雅。记者扫码了解到,这两株相伴而生的紫丁香平均冠幅9米,树高5米,估测树龄120年。虽不及古榆年岁久远,但其跨越百年的芬芳,早已融入召庙的晨钟暮鼓与信众的虔敬心间。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绿地科负责人莎茹表示:“古树名木是‘绿色文物’,承载着厚重的自然生态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一树一策’为每棵古树量身定制养护方案,优化其生长环境;‘一树一码’则构建了数字化档案,让公众便捷了解古树信息,也让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未来,这项工作将持续深化,让更多珍贵的古树在青城保持恒久魅力。”(杜拉罕 王劭凯)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