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年村里发展变化很大,旅游业兴旺蓬勃,人居环境和美宜居,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商都县三大顷乡董家村党支部书记黄江喜悦地说。
走进董家村,只见干净的道路、整洁的房屋、舒适的庭院,以及村民满面的笑容,无不彰显着文明村镇的生机与活力。从村边晒太阳的长者们的欢声笑语,到村民们扭起秧歌矫健的步伐,从“最美森林乡村”的发展目标,到把资源变为资产的共富蓝图,董家村以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产业有支撑 致富有奔头
董家村地理位置优越,西邻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北接金石山地质公园。近年来,董家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以民宿旅游、研学课程、农产品电商为一体的产业发展路径,激发村集体经济活力,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这几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产业也越来越多,外地人来旅游消费,我们不出家门就能赚钱,村集体经济还分红,钱包是越来越鼓。”村民郭丽丽高兴地说。去年,随着董家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郭丽丽把自家房屋打造成了民宿,现一切已准备就绪,期待着游客的不断到来。
董家村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村西有阿尔泰七台旅游景区和杨柳河,村北有1600亩森林的天然氧吧,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如今,乡村旅游业已成为董家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千亩森林,董家村把阿尔泰七台旅游景点打造成了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乡村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并融入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建有特色蒙古包、亲子星空屋、民宿精舍、驿栈客房、烧烤营地、采摘园、游乐场、萌宠喂养区、研学实践中心等区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娱乐体验。”黄江介绍道,近年来,董家村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完善乡村旅游设施,先后实施了“河道+村庄+金石山”的亮化美化工程,完成了人行道硬化、停车场改造和木制围栏更新,并购置了观光车、电瓶车等配套服务设施,新建的游客接待中心也即将投入运营。
游客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对此,董家村依据乡村整体规划,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对村内现有的36处村民住房及村民闲置宅基地进行民宿改造升级,投资240万元建设了3处精品民宿;将村内30亩集体废弃地改造成了农家菜园和采摘园,村民在菜园中种植蔬菜,游客入住后,可以采摘新鲜蔬菜、品尝当地农户特色美食;目前正在建设一处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的研学楼和800平方米的科研小院,旨在进一步推动村内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村民群众创造更多经济收益和发展机遇。
发展有动力 日子有活力
初夏时节,走进董家村桔梗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的桔梗长势喜人,如一条条绿色的地毯整齐地铺在田地间,微风轻拂,药草轻轻摇曳,煞是惹人喜爱。
为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董家村以农为基,在农产品方面做起了“土特产”文章,村集体整合流转农户土地850亩,规模化种植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的桔梗等中药材20余种,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务工,让村民成为了“租金收入+薪金收入”的“双薪农民”。
同时,董家村还规划在旅游道路两侧合理设置摊位,让村民在道路两边售卖土鸡蛋、奶制品、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打造“路边经济”。
“土鸡蛋好吃,不仅色泽鲜黄,口感也好。来乡村旅游,很喜欢买农家产品,吃着放心。”来自河北的游客魏女士说。
“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摆摊售卖特色农产品,不仅方便游客,也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村民李英一边忙着帮顾客挑选产品,一边乐呵呵地聊着天。
截至目前,董家村乡村旅游已带动周边村民52人就业,每年户均增收1.2万元,并带动村内牛、羊、土鸡、手工奶制品等农畜产品销售。
文明有力量 幸福有温度
“‘全国文明村镇’这一称号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成果,用好乡村旅游这把‘金钥匙’,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黄江信心满满地说。
文明不仅写在“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里,更融入到环境整治、服务民生、乡村旅游等方方面面。为了让环境更加宜居宜业,董家村投入京蒙协作资金500万元,建成人畜分离养殖科技园,把牲畜从庭院移至养殖区统一管理、分户养殖,优化了生态和居住环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饮用水净化、污水处理、村庄美化亮化、旅游路建设等项目;按照“支部+公司+村民”的模式,通过光伏收益、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促进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2024年董家村集体经济收入159.7万元,为乡村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们村村容村貌一年比一年好,家家户户庭院也收拾得干净整洁,大家环保意识特别高,在村里生活的幸福感特别强。”村民赵福高兴地说。近年来,赵福的收入节节攀升,除了自家改建的民宿,还经营着3处集中民宿,干事创业劲头十足。
荣誉见证奋斗,耕耘终有收获。站在新的起点上,董家村将以文明为笔、以实干为墨,书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精彩篇章。(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