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各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古代工程的奇迹。1961年,长城被列为我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历史见证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进程,长城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精神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内涵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代表中华民族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形象的典型。以长城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长城文化的重要使命。内蒙古是全国拥有长城遗存最多的省区,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大力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积极保护、传承、弘扬长城文化,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这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历史上的长城修筑历程、修建主体、功能以及长城文化的演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使得长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代持续不断修筑长城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长城的修筑使用、长城文化的内涵丰富、长城精神的弘扬传承均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伴随始终。长城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的怀抱中保持了绵绵不绝的生机,并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古代各族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具有创造精神的中国人民先后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其中万里长城尤为显著,这体现在建筑工艺、持续修筑等方面。长城的精神内涵持续丰富,广泛应用于各个历史时期。长城精神是创造新历史、创造文明新形态的最好注脚。
长城精神中所蕴含的多民族交融进程、不同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往来,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在长城沿线发生的移民迁徙、贸易交换、文化交流都是中华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客观上促进了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的发展。历史上的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统”时期,无论中央王朝是否大规模修筑长城,都没有影响到中原和北方各族之间的频繁交往。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辉煌历史,成为长城精神最鲜明的时代标识,熔铸了爱国主义精神。
长城修筑的多元目的、成效及其所承载的丰富历史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多在边界地带修筑长城以防御邻国,中原政权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保护自身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多数情况下,长城的修筑位置位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长城的修建初衷在于“保家卫国”,旨在确保国家的安全,而其客观上也承载了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内涵,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长城的修筑是为了保证各族人民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历史上不论哪个王朝或政权修筑长城,其主导思想都是防御,而非对外侵略扩张。因此,长城的修筑是为了和平,而非战争。长城精神所蕴含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对外展示和平形象的最典型形象。长城精神的形成历史,显示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
军事防御是长城的基本功能,军事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涵。长城从最早的先秦时期诞生至今,历经两千多年,构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在作为军事防御功能的长城本体以外,又不断衍生出管理、使用以及围绕各类军事、政治和社会活动所形成的多种历史文化信息。历代长城见证着中国历史漫长的发展历程,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军事政治、社会变迁、民族交融和文化汇聚。现存历代长城遗存总量巨大,已经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长城文化遗产沿线的社会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风俗和观念,都蕴含着珍贵的文化信息,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从长城历史到长城文化的转换历程,实现了从有形向无形的转变,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从内涵单一、指向明确到内涵复杂、圆融贯通的增进。有形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社会物质文明的产物,无形的长城在有形的长城基础之上逐渐扩展、深化、升华成为具有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特质的长城文化。
近代以来,长城见证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艰难历程,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丰富了长城的时代价值,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现存的大量历代长城遗存以及各类文化遗产,已经不仅是考古学、历史学上的重要资料和研究对象,更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当代自然地理、人文社会融为一体。
开创长城文化保护传承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城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中说:“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努力开创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局面。
做好长城历史梳理和文化挖掘工作。长城研究涵盖多种学科和研究方法,是一项综合性非常突出的交叉领域。从事长城文化研究,既要登高望远站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视野进行宏观理论阐述,也要脚踏实地努力收集整理文献史料,开展田野调查,把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深入探究长城两千余年的建筑历程及其阶段性特点,重视理解与之相关的政治、军事、人文、民族和社会等议题。
长城文化的主要依托是与其相关的遗产资源,由此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成为一处集中蕴藏展现、传承弘扬长城文化的重要标志地。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旨在通过整合长城文化遗产资源,实施公园化运营,发挥保护传承、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内蒙古作为长城文化富集区,始终高度重视长城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以来,内蒙古对区内重点长城点段的保护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护、传承、弘扬长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秉持正确的长城保护理念,深入研究阐释长城蕴含的中华文明特性和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定能推动长城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积极力量。(作者:翟禹 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