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公共文化空间是传承展示和宣传文化思想的阵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高质量打造公共文化空间,能够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现各民族在文化和心理上的互嵌,不断提升北疆文化建设水平,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空间具有的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将其有效融入北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其工作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要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制定完善的、有可操作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标准和实施细则,从而为各地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质,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文化的根脉与记忆。要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等特点,充分考量覆盖面和便利性,同时注重审美性和功能性,做到好看又好用、既有内涵也有颜值;要聚焦“优质”“直达”这两个关键词,充分盘活文化(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存量资源,纳入总分馆服务体系管理,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把各类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激活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末梢”。

  构建促进共同性的文化空间

  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助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要注重发挥公共文化空间的群众性、普惠性、优质性、实效性特征,还要注重发挥其公共性、共同性特征。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致力于构建促进共同性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等手段,在形式、内容和技术方法上大力推动创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中,注重将具有共同性、代表性、引领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唤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共鸣,使之成为各族人民的情感归依。在公共文化空间内容建设中,要注重将历史文化展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鲜活教材;要加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的有效供给,用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充实各族群众精神世界;大力开展既展现优秀传统又体现现代文明的高水平、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革命文化等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延展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承载。要持续完善机制、提升品质、加强外联以及可持续运营,串联开放多元的供给主体,激发文化艺术传播创新潮流,使之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高地。利用数字IP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新业态、新服务、新产品,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欣赏空间。注重以人为本的参与和体验,提供集养老、托幼、就餐等日常需求和文化沙龙、阅读分享等精神需求于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注重运用时尚元素装扮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文化创意的展示地、精品文化产品的供给地、中华文化的传播地。积极引导公共文化空间多元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科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建设赛道多元化,以丰富的文化供给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如,打造“文化空间+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文化空间景区化,吸引更多人了解和体验空间文化。

  加强公共文化空间品牌化建设

  高质量打造公共文化空间,要聚焦聚力长效化、均等化、亲民化目标,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地域品牌。通过品牌化建设,公共文化空间能够更有效地传承和展示中华文化。如,借助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打造“北疆印象”系列公共文化空间品牌,让群众在出行中、阅览中、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北疆文化的熏陶,有效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位,全面推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品牌化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突出体现传统文化元素和地域文化特色,如在文化空间的墙面、地面等展示具有北疆文化内涵、特色、风格和气派的艺术作品。举办长期或短期文化展览,展示地域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等,让公众在文化空间中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品牌化文化空间的认同感。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空间自身的历史背景或独特的资源优势,做足品牌定位文章。如,将内蒙古独特的刺绣、太阳花、羊皮画等手工艺传统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予以传承和展示、展演。

  加强公共文化空间分众化建设

  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年龄段的群体特点实施分众化、精准化文化产品供给,使之成为丰富不同群体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针对青少年的公共文化空间要更注重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结合,可将相声、脱口秀、街舞、沉浸式戏剧等新形式引入空间建设,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发现空间、体验文化、分享打卡。面向老年人的文化空间应侧重于传统艺术的展示和交流,此外还要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设置无障碍设施,增加适应老年人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的文化活动,满足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要注重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可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现实主题融入空间建设;可将传统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引入空间建设,引导农村牧区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现代化乡村文化贡献力量。(作者:德红英 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