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银发族“候鸟式旅居”热潮再度升温:云南曲靖的青石板路上,银发游客与村民共舞;哈尔滨东站的旅游专列鸣笛启程,载着老人奔赴“冰城夏都”;南昌白鹤小镇的民宿里,老人们围坐品茶,学做非遗米糕……一场悄然兴起的养老新趋势,正将“老有所养”推向“老有乐享”的新境界。
旅居成为养老新潮流,背后是银发群体的结构性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占总人口21.1%。中国社科院调研显示,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人口的1.8倍,70%以上有明确旅游消费意愿。当生存型养老转向品质型养老,当被动养老变为主动享老,旅居便成了银发族用行动选择的新生活方式。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印证:2024年康养旅游人数达1.2亿次,2025年预计增至1.9亿次;“十四五”末,老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将突破10亿人次。旅居养老,正成为深受老年人喜爱的时尚养老方式,他们在奔赴远方的旅程中,沉浸式享受老有所乐的慢时光。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地积极布局旅居养老、康养旅游等产业。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8地共同建立“冬南夏北”旅居养老平台,整合“南下避寒、北上避暑”的跨区域资源;黑龙江、海南将康养产业写入省级规划,推动“气候+服务”资源整合;云南土瓜冲村、江西白鹤小镇等乡村融合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打造“旅居+文化疗愈”模式;海南推出“旅居+医养”,将中医理疗、温泉疗愈与椰林风光无缝衔接,老人们既能享受“候鸟式”气候,又能获得“一站式”健康管理。
但热闹背后,仍有短板待补。比如:景区线上预约难倒老人,无障碍设施不足;市场产品多聚焦“气候+风景”,对文化体验、慢病调理等深层需求挖掘不足;全国仅30%康养机构能提供“医疗+养老”深度融合服务。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旅居养老要真正乐享,必须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在政策层面,要完善“跨省通办”,推动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衔接;在市场层面,要细分需求,为慢病、独居老人定制产品;在社会层面,要增设“一键叫车”“人工预约”等服务,让科技赋能而非添堵。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乐享”,这条路或许并不平坦,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当云南的菜地、北戴河的海风、贵州的温泉,都成为银发族的“诗和远方”;当每个老人都能带着故事出发,在远方的烟火里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从中我们不仅能看见银发岁月的璀璨,更能触摸到社会对“生命质量”的敬畏与尊重。这,才是“老有乐享”最动人的模样。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