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某学院羽毛球馆内,市民孙先生突然倒地失去意识,现场的几位医务人员马上对其施行心肺复苏,利用AED进行电击除颤,数分钟后,孙先生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这惊险又暖心的一幕,生动展现了AED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的强大力量。
心脏骤停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每分钟都关乎生死。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总人数约54万人,其中只有不到1%的人能成功获救,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当心脏骤停发生时,“黄金4分钟”急救至关重要。而AED配合心肺复苏术,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急救重视程度的提升,不少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学校、体育场馆等都逐渐配备了AED,但设备数量与公众急救能力的双重短板,制约着AED效能的充分发挥。从配置密度来看,多数学校、商场、地铁站的AED配备数量,难以满足人口密度与突发状况的需求,导致急救黄金时间内无法快速获取设备。而在实操层面,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多数民众对AED的智能操作流程、语音提示系统感到陌生,面对突发状况既缺乏使用信心,也难以把握稍纵即逝的抢救时机,致使救命设备时常沦为“沉默的旁观者”。
充分发挥AED“救命神器”作用,需要构建政府主导、教育先行、社会协同的立体化推进体系。首先,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强化资源统筹,科学规划公共场所AED布局,通过动态监测人流密度、医疗资源分布等数据,精准提升设备覆盖密度。同时,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制定标准化巡检维护规程,确保AED 始终处于性能完好的应急备用状态。
其次,需要构建多层次急救教育网络,教育部门可将AED操作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必修课,设计情景模拟课程;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开展 “急救技能进万家” 活动,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实操演练;依托短视频平台、直播课程等新媒体,制作可视化教学内容,实现急救知识的广泛传播。在此基础上,推动急救培训体系化建设,将AED使用认证纳入职业技能培训、社区志愿服务考核,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此外,还需破除公众施救心理障碍。通过典型案例宣传、专家科普解读,消除公众对误操作担责的认知误区,让“见危施救无责”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组建急救志愿者队伍,开展应急演练,营造“人人敢施救、人人会施救”的社会氛围。
AED是守护生命的一道重要防线。只有全社会共同重视,让AED真正普及开来,让更多人懂得如何使用它,才能在面对心脏骤停等紧急状况时为生命赢得更多生机,让这一“救命神器”发挥最大价值,为构建更有温度的社会急救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李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