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建设文明乡风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通辽市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有效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通辽市在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中,积极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明确党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通辽市各级党组织充分调动党员宣传宣讲的积极性,鼓励党员既要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践行者,也要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员。2024年以来,以党员为主力,深入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等主题活动;推进“平语近人”基层阵地建设,围绕重大主题开设专题专栏百余个;有序推进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工作,在各嘎查村开展各类理论宣讲培训活动,组建了一批以退休老党员为主的“身边宣讲员”队伍,2024年底实现嘎查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全覆盖。通过将基层党日活动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党员做乡风文明的引领者、建设者与维护者,以身边人影响身边人,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榜样作用。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分工落实的机制,针对突出问题精准施效。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以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发展,依托各旗县(区)独特的资源禀赋,用农牧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兰牧骑演出万村行”“四季村晚”“戏曲进乡村”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库伦旗额勒顺镇白音塔拉嘎查“春季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开鲁县麦新镇《探索“麦新”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入选全区2024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需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近年来,通辽市坚持农牧业优先发展,积极筹措发展资源,以数智赋能引领乡村生产方式变革,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力推进千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乡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以村屯为单位,通过集中托管、“带地入社”等方式实现土地整合、强化规模经营,通过“企业+”模式整合分散的服务主体,在各乡镇推广“统一农资、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全链条服务,提升农民收入。

  围绕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着力突破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局。在各村镇推进“小规模、大群体”标准养殖模式,以数智赋能畜牧业精深加工,加快培育加工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不断优化升级畜牧业全产业链数字服务平台,搭建起覆盖各环节、上下全贯通的数据运用平台。

  倾力打造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积极推动乡村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红干椒、甘薯、荞麦、杂粮杂豆、肉羊、药材等特色产业,拓宽特色种养、设施农业、庭院经济、观光农业等富民路径,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引导广大农牧民诚信经营、树立品牌意识,深耕细研开拓市场,努力将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

  稳扎稳打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全面入户,在一线排查和解决问题,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强化乡村振兴项目管理,坚决避免项目闲置,同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推动策略,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近年来,通辽市以移风易俗立法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几千个行政村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制定了村规民约,真正实现了“软法不软,硬法要硬”,通过实施倡导性措施、约束性措施以及刚性措施,共同促进城乡精神文明的融合与进步。

  一是坚持“法治六进”,普及《条例》规定。开展《条例》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六进”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指导嘎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二是加强宣传报道,强化价值认同。充分利用新媒体、电子屏、嘎查村大喇叭、文化墙等阵地加强宣传,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监督,让《条例》的具体内容深入人心。三是探索法治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多维度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把移风易俗节目列为“法治乌兰牧骑”赴基层演出重要内容。四是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广泛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互评亮榜方式和多样化的奖励机制,激励人民群众在参与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以新风易旧俗,引领全社会形成文明新风尚。(作者:梁妍 系通辽市委党校学员管理科科长)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