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参考消息》第9版刊发整版文章《“中国活力满满给世界带来新机遇” ——蒙古国记者近距离感受中国发展脉动》,报道了来自蒙通社、蒙古国家公众广播电视台、《每日报》等蒙方媒体和中方媒体的40余名记者,共同踏上了一段探寻中国发展机遇、感受中国澎湃活力的旅程。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6月26日《参考消息》第9版
“中蒙两国山水相连,双方向来都在互相学习借鉴。这次我们蒙古国记者来中国,就是希望能够学习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成果。”在参加“共享机遇 共同发展”中蒙媒体湖北内蒙古行联合采访活动时,蒙古国TV8电视台记者纳仁格日勒对记者说。
6月10日至20日,联合采访活动举办期间,来自蒙通社、蒙古国家公众广播电视台、《每日报》等蒙方媒体和中方媒体的40余名记者,共同踏上了一段探寻中国发展机遇、感受中国澎湃活力的旅程。
见证生态修复奇迹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现场,当地工作人员以图解的方式,向联合采访团的记者们讲解“深栽浅埋”的治沙技术。据了解,该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地适树原则,扎实开展大规模沙地综合治理,规划建设的集中治理区面积达200万亩,如今已取得显著综合效益。
蒙古国FM-89.3广播主持人乌干巴依勒对此深有感触:“治沙问题是我们两国需要共同面对的情况。中国有很多治沙经验,比如如何减少人工成本、怎样保持树种的存活率等,都值得我们借鉴。”蒙古国国家公众广播台记者宝勒日更是满怀钦佩地对记者说:“中国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与坚韧不拔的毅力,重塑生态系统,让自然回归平衡,这般壮举着实令人钦佩。我将把‘深栽浅埋’的技术详细翻译成蒙古文,以便在我们国家更好地推广。”
在地处科尔沁沙漠南缘的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蒙古国记者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大青沟有“沙漠圣谷,北方雨林”之誉。沟内古木参天,溪流蜿蜒,多座人工湖闪烁其间;沟上则是大面积人工林和荒漠草原阔叶疏林。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挖特色旅游资源,广受游客青睐。

6月11日,中蒙媒体联合采访团记者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采访。(王大禹 摄)
漫步在大青沟沟底,蒙古国记者协会副主席巴特其木格感叹道:“这片生态系统能保留其原始风貌,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完美结合,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这种山水人文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值得学习。”
探寻产业合作前景
“快看,这里的羊品种可真多!”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塞纳种羊繁育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此起彼伏的羊群叫声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了传统牧业向精细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转型的生动实践。蒙古国记者们一边快速记笔记,一边抛出各种专业性问题。
在一番了解之后,蒙古国鹰电视台记者敖云陶古斯表示:“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里的肉羊养殖把市场化作为目标,规模化经营方式非常专业。我非常期待两国未来在畜牧业养殖、配种领域能有更多的交流合作。”
在巴林右旗肉羊产业园建设项目采访时,蒙古国记者协会副主席孟赫巴特尔对记者说:“小时候我也在草原上放过羊,对畜牧业十分关注。现如今,在保护草场生态,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还要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实现规模化养殖非常必要。中国在畜牧业中成功运用了胚胎移植技术,实现养殖户增产增收,让我大开眼界。我相信,双方在相关领域的出口和技术交流,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在赤峰东荣羊绒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记者们踏入充满设计感的展示大厅,从轻柔保暖的羊绒衫,到精致典雅的羊绒围巾,每一件产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彰显着高超的工艺水准。蒙古国玛拉琴电视台记者米德格玛爱不释手地端详着一件羊绒大衣。“这里的羊绒长而细腻,成品颜色多样,质量也好。”她赞叹道。

6月13日,中蒙媒体联合采访团记者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塞纳种羊繁育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采访。(王大禹 摄)
在交流过程中,记者们深入了解到东荣羊绒独特的产业模式。在罕山绒山羊养殖领域,该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万余户牧民群众饲养罕山白绒山羊,拓宽了牧民的致富路。
蒙古国《世纪新闻报》记者滨巴哈基德说:“这家走向国际的企业全产业链模式非常成熟,从养殖到生产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而且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巨大,取得了许多先进成果。如果中蒙两国能在羊绒产业深度合作,未来必将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蒙古国Channel 11电视台记者新图日告诉记者:“在蒙古国,很多羊绒企业是从牧民那里收购原材料。而在中国,这家企业不仅实现了规模化养殖,还建立了育种研究院,专注于绒山羊育种改良,这值得蒙古国羊绒产业借鉴。”
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民族服饰、民族刺绣、民族金属……在内蒙古巴林民族手工坊,各种传统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蒙古国额仁新闻网站记者旭仁策策格与一名手工艺人攀谈起来。她饶有兴致地就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经营情况“打破砂锅问到底”,对方也一一耐心解答。
巴林民族手工坊是集民族传统服饰制作、销售、手工刺绣技艺传承、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在手工坊的带动下,巴林右旗民族手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每年生产民族服饰、刺绣品、民族乐器等手工艺品2万余件,年产值达3000万元。
联合采访团的记者们观摩了传统服饰的制作过程,大家纷纷为手工艺人们的“匠心”精神点赞。蒙古国满达网站记者朱拉扎亚说:“这里的许多工艺品与蒙古国风格相似,但又独具一格,比如这里的蒙古袍更注重手工刺绣和纹样。民族手工坊的老一辈艺人为发扬传统文化贡献了很大力量,值得钦佩。”
孟赫巴特尔则表示:“当地政府非常支持手工艺人的发展。这里还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给艺人们提供场地,政府推出了免收场地租金、加强培训、开设电商销售渠道等支持手段,既发扬了传统文化,艺人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世界茶业第一古镇、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赤壁羊楼洞是此次媒体行在湖北的第一站。蒙古国记者在赤壁羊楼洞踏步石板路、了解茶文化、撑起油纸伞、品尝青砖茶,感受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中,他们最为熟悉的是青砖茶。蒙古国人民最爱的奶茶就是以青砖茶为原料。在蒙古国,尤其在牧区,很多人从小喝着奶茶长大,亲友串门时常以青砖茶为礼物。
2020年,蒙古国为支援中方抗击疫情,向湖北等地的抗疫英雄赠送3万只羊,随后湖北省向蒙古国捐赠了一批抗疫物资和青砖茶等物品,留下了“羊来茶往”的佳话。蒙古国TV8电视台记者纳仁格日勒说,“羊来茶往”是中蒙传统友谊的见证。他表示,赤壁羊楼洞出产的青砖茶在蒙古国为大众所熟知,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对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国民众很是适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站在武汉黄鹤楼上远眺,滚滚长江、繁华都市、人潮涌动尽收眼底。“身临诗词、绘画等艺术汇集的黄鹤楼,我觉得中国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恢复非常了不起。”细细品味黄鹤楼中陈列的诗词、壁画、楹联、雕刻等,蒙古国《传统杂志》资深编辑阿拉坦策策格赞叹不已。她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让我们感到非常钦佩。蒙古国也有不少历史文化遗迹。在保护修缮等方面,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推动方面,我们需要向中国学习。”
感知中国开放活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始终稳中有进,向优向新,表现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中国越来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源”和共享发展机遇的“引力场”。在湖北鄂州,有座世界第四、亚洲第一、中国唯一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正以全新开放姿态,链接世界、通达全球。采访团的记者们也来到了这里。
走进花湖国际机场,记者们亲眼目睹现代化、国际化的航空货运枢纽加速崛起。面对中国如此发达的港口和国际货运体系,巴特其木格难掩羡慕之情。她说:“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蒙古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家,特别需要如此高效、智能化、规模化的航空物流全链条体系。”
在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中西部地区最佳“出海口”武汉阳逻港,蒙古国记者协会秘书长乌干巴雅尔对中国对外开放和先进的国际物流水平赞不绝口:“我还去过中国青岛、南通等港口,繁忙的集装箱托运、纯智能化的物流体系,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武汉阳逻港,集装箱智能化装卸吸引了蒙古国满达网站记者朱拉扎亚的注意力:“蒙古国没有出海口岸,所以我对水运港口很感兴趣。中国的港口智能化建设程度很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员成本。”她还感叹说:“通过活力满满的中国,我们能感受到中国给世界提供的机遇。”
领略前沿科技风采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坐落在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机器人款式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之一。在联合采访团的记者到达中心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幅幅场景:上百台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各类应用场景训练和数据采集:“零售超市”的天问机器人正在紧张忙碌地完成取货和导购;“医院”的远游机器人正在完成导诊并进行艾灸和按摩技能训练;可进行自然语音对话和交互的神农机器人正在与“游客”进行交流。
采访中,让蒙古国马斯网站记者南丁额尔德尼印象最深刻的是人工智能(AI)工程师。她表示,这些工程师都很年轻,不少人还是“00后”,却掌握了如此前沿的高科技技术。南丁额尔德尼表示,中国科技非常发达,令蒙古国民众心生向往,她本人就希望女儿将来能够来中国读大学。
在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们还兴致勃勃地体验了一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试乘、试驾了多款高端新能源车型后,“资深车迷”孟赫巴特尔格外兴奋:“岚图生产线很先进,驾乘体验也很好。这几年中国自主研发了很多新的汽车品牌,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在全球市场占比都很高。蒙古国汽车市场也渴望引进中国新能源车”。
在武汉,蒙古国记者对科技带来的舒适、便捷和速度赞不绝口。第一次体验中国首条空轨的蒙古国《每日报》记者巴特陶格陶非常羡慕中国在城市交通上的成就。在乘坐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武汉“光谷空轨”后,巴特陶格陶说:“蒙古国也在计划建设轻轨和地铁等设施,用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中国城市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空轨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南丁额尔德尼还结合自己的搭乘体验,现场采发了短视频报道《了不起的中国空轨交通》,迅速吸引诸多蒙古国网民关注。
搭建增进了解桥梁
此次中蒙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让蒙古国记者深入了解了中国在生态修复、畜牧业发展、现代农畜产品生产、文化传承、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成就与宝贵经验,为中蒙两国增进了解、加强合作搭建了坚实桥梁。
在联合采访活动期间举行的“共同绘就美好未来新画卷”中蒙青年媒体人圆桌对话会上,与会者表示,努力做中蒙两国友谊的记录者和传承者,把两国发展与机遇传递给更多受众,成为“中蒙友好交往故事”的创作者、亲历者、记录者和传播者,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更多相知相亲的桥梁,为增进中蒙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此次活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和蒙古国记者协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协办。据此次联合采访活动的主办方介绍,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活力、中国人民勤劳奋斗的姿态、中国优秀璀璨文化的魅力等诸多方面都给蒙古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未来中蒙两国将在更多领域实现深入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蒙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记者 王大禹)
制作:杨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