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多半”并非多一半,别让文字游戏透支消费者信任!

  图片来源:法治日报 漫画:高岳

  近期,白象食品旗下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登上热搜。起因是多位网友发现其包装上“多半” 二字标注为注册商标,并质疑企业“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对此,白象食品官方客服人员表示,“‘多半’确实是商标,产品具体克重以包装上显示的为准,本身产品是没有问题的”。

  这种“多半”并非真正多半的文字游戏并非个例。“千禾0”酱油,并非零添加;“壹号土”猪肉,难以判断其“土”的程度;“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仅12W ,部分商家利用商标与商品特性“打擦边球”的现象,不仅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在一步步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商业命名乱象、虚假宣传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在动摇整个市场的信用基础。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要求商家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一些企业却在合法注册的外衣下,通过巧妙的文字组合和宣传手段,打“擦边球”。像白象食品将“多半”注册成商标,配合醒目的“大分量,倍满足”宣传语,却把“‘多半’为注册商标”的说明缩在包装一角,这无疑是在诱导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 

  那么,为何这些“心机商标”能屡屡得逞?一方面,商标审查环节存在局限性。审查人员在审核时,难以预判商标未来的具体使用方式,仅从商标本身很难认定其构成欺骗,这就给了部分商家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市场监管不够完善,对这类打擦边球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和处罚,导致一些企业心存侥幸,敢于铤而走险。

  市场的繁荣建立在消费者的信任之上,而信任一旦被破坏,想要重建则难上加难。当消费者屡屡被商标套路,对品牌乃至整个市场的信任都会大打折扣,最终导致企业失去消费者的支持,被市场淘汰。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商标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本应是品质与信誉的象征。当“多半”不再代表真实分量,当商标沦为套路工具,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商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唯有让规则长牙、让监管带电、让企业归位,才能让商标回归本质,让市场重拾诚信,真正实现消费者与企业的共赢。(宋显丽)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