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花24亿跟风“造古城”,别让热情烧错了地方

  近日,央视记者对张家界大庸古城进行调查,该项目投资24亿元建成,如今游客稀少,商铺空置,停车场反倒成了唯一一个经营性盈利项目。

  钱没少花,劲没少使,为何建了个“空壳子”?古城里明清元素、土家族特色一样不缺,但除了两个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其余大都是商业街区、客栈酒店,业态单一。演艺项目也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古城背后,包含着感情、文化、民生、底蕴,游客尝一口,就知道是不是本地味儿。泉州古城22处世界遗产点串联起多元文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借人物群像展现中原特色。让游客心动的不止外壳,贵在可触摸的历史和温度。

  文旅大潮火热,规划者身在其中,总揽全局,应考虑到事物内在发展规律。“3个月立项即开工”,反映出一种焦虑——想快些让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急切之情可以理解,但文旅是慢生意。大庸古城“停停改改、反复多次”,缺少充分论证,“火热”跑在专业前面,反拖了惠民后腿。这提示我们: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市场调研、专业论证、科学决策的“慢功夫”同样不可或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城立足本土,为的是人民。游客爱逛什么?小店怎么存活?周边景区能否串成线?答案源于民间,来自生活。多听意见,多做观察,古城才能嵌入区域发展的大盘中,让本地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避免“外表华丽,内在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窘境。

  文旅振兴,好比养育一片森林,根扎深处,枝叶自然繁茂。大庸古城边建边改,已经花了“学费”,老百姓期待的是学费别白交。眼下古城还在调整,我们不妨多点耐心,期待项目挖掘本土特色,真正惠及长远、惠及民生。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