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的1号菜地认领人是成叔,中间这块地认领人是孙姐。”“今天来和邻居一块施肥,让菜长得更好点。”在乌达区巴音赛街道团结社区的团南小广场,每天都有居民来照顾自己的小菜园。
据了解,团南小广场前身为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33户窑洞房,2018年7月,居民搬迁安置,拆迁后的空地便被社区规划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小广场。但后期因管理困难,广场绿植未能长久存活,环境卫生成了大问题。
今年3月,团结社区的楼栋长、志愿者等上门走访调研,收集各方意见、了解居民需求,并主动邀请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志愿者、物业代表等召开“居民议事会”,共商“荒草地”的改造建设、功能布局等事项。
“自己能有块土地种些蔬菜是很多居民的愿望,在此之前也有居民在公共区域零零散散种一些菜,但很不规整,看着也比较乱。”团结社区党委书记杨龙说,根据居民意见,团结社区将空地改造为居民自主认领、共同维护的“共享菜园”,让每位参与者成为菜园的主人,用持续的行动守护社区环境,实施“我在社区有点田”菜园项目。
“闲置空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我们将其划分为24个小块菜地,每个菜地面积在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之间,居民可以家庭为单位认领菜地,签订“共建承诺书”,负责地块的浇水、除草、维护环境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杨龙表示,居民自愿认领菜地,承诺按照社区统一规划种植农作物,不私自改变地块用途;承诺每周至少进行1次菜地日常管理,包括浇水、除草、松土、清理垃圾等,确保菜地整洁、作物健康生长;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种植培训、经验交流、公益捐赠等活动,主动分享种植技能,维护邻里和谐,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3月29日,“我在社区有点田”菜园项目正式启动。为了给居民更好地种菜体验,方便菜园管理,社区在每块菜地安装标识牌,每位认领居民的信息及认领地块都会进行公示,24块小菜园被迅速认领完毕。同时,团结社区还根据节气和天气情况适时开展春耕播种、种植达人评选、困难群众慰问等活动,计划成立由居民代表组成的“共享菜园自治小组”,负责制定菜园的管理公约、监督维护等工作,讨论解决菜园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希望这个菜园成为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我们把‘我在社区有点田’菜园项目作为基层治理的支点,持续挖掘社区资源,努力实现‘公益共享’良性循环。后期,还将开展蔬菜种植技能培训等活动,分享种植经验,让居民们不仅有地种,还能种好地,通过种菜的机会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发展。”杨龙说。
居民亲手打造绿色家园,让荒芜空地变身田园美景,不仅创造了居民自治与居民共享的模式,盘活了社区的闲置资源,增强了社区的“造血功能”,还完善了居民的治理模式,营造了和谐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折射出社区治理的大智慧。(张丽阳)